南方旧石器晚期遗址

摘自:化石网

云南

塘子沟遗址

位于蒲缥坝北端塘子沟村后台地,海拔1400余米,面积10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20—90厘米。1987年省、地、市联合考古队发掘,出土2300多件实物标本和丰富的文化遗迹,包括:人体头骨、上下全颌骨和单颗牙齿化石7件,各类石器400件;各类骨器124件;各种动物化石标本1800余件,果核化石和炭化石根若干;动物骨骼化石碎片200余公斤。以及柱洞、火塘等古人类居住用火遗迹。其时代经碳14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塘子沟遗址为研究保山乃至云南省旧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1987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口孤山洞旧石器遗址

孤山洞位于河口桥头乡粮管所东南面100米、桥头河西100米处。洞穴坐东北、朝西南,洞口高2.2米,宽3.7米,进深12.5米。洞内堆积物为黄色沙质土,厚1米。1980年,在孤山洞首次发现古生物化石,随后经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属东方剑齿象化石,1982年在文物普查中,作了进一步实地考察,从洞内堆积物中发现了2件用闪长岩砾石打制的石器及东方剑齿象牙齿、犀牛、鹿和鼠等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万多年。

白骨洞旧石器遗址

白骨洞旧石器遗址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白骨洞内,山洞海拔约800米,洞高约25米、深15米,洞内阴冷潮湿。出土的器物中最有价值的是一枚环纹货贝(也称子安贝),形状如女性生殖器,经碳14测定为距今1.3万年。

出土的陶片、磨棒、穿孔磨制石片等石器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铜梁遗址发现的石器相似,都是用凿击法打制的石器,是距今2.1万年至1.3万年间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见证,这为探讨西南地区石器时代早期的编年、古环境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而其余出土的有亚洲象、犀牛、豹子等动物化石,一些植物种子化石,以及蚌壳和螺丝类化石,反映出了当时此地的古人渔猎、采集的生活环境。

贵州

打儿窝旧石器遗址

打儿窝旧石器遗址位于贵州开阳县哨上乡土桥村把关组国家岩洞,面积约170平方米,是一处旧时器时期古人类遗址。在深达4.5米的18个文化层内,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9件磨制石器,并发掘出了早在1万年前就已灭绝的中国犀和巨貘的化石。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这个遗址没有被扰乱的痕迹,地层叠压清楚,保存比较完整,是一处早于或相当于15000年至8000年新石器时代延伸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

马鞍山旧石器遗址

马鞍山北洞旧石器遗址

位于县城南1公里,马鞍山北麓,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1980年由曹泽田发现,经1981年试掘,1986年、1990年两次系统发掘,明确性质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1.8~2万年左右。1990年发掘出土丰富的遗物以及丰富的用火痕迹。这些出土化石,对研究古人类生活、文化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北洞首次发现骨镞、刻纹骨棒。

马鞍山南洞旧石器遗址

位于县城南1公里马鞍山南麓,原鞍山区公所西侧30米处。1989年,县气象局黄光荣发现化石,与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教授联系,张于翌年11月来桐进行试掘,命名“二号洞”(北洞为一号洞),其外形与一号洞相似。洞口呈漏斗形,高出河面20多米。出土有:水牛、鹿、猪、大熊猫、熊、大型猫科、麂、竹鼠等化石。在堆积物中也清理出大量化石,有人类牙齿化石4枚,两件
磨光石器

重庆

奉节县横路旧石器遗址
 
位于长江支流梅溪河中下游左岸,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发掘。1998年度发掘500m2,出土石制品39件,有精制品7件。从石制品组合和石制品出露的情况初步分析,横路遗址是当时人类临时活动的场所。根据地层、地貌初步推测,遗址时代为华南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距今约10000~7000年。

广西

扶绥南山洞人

2000年9月,广西扶绥县那法矿区工人在矿区附近的南山洞发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2枚人类牙齿化石。广西自然博物馆接到报告后,即前往该洞进行调查发掘,在堆积物中又采集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

南山洞距离南宁75公里,洞口朝西,高出地面4米,洞底平坦,发育有2个东、南支洞,堆积物保存很多,主要由砂质粘土构成,其中含哺乳动物牙齿、破碎骨骼化石和腹足类化石。人类化石包括2枚下臼齿:左下第三臼齿和右下第二臼齿。这两颗人牙石化都不是很深,牙齿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之内,因与其共生的动物化石中包含有更新世的灭绝种中国犀等,将人牙化石归入晚期智人比较合适。南山洞有豪猪、猕猴、亚洲象、中国犀、蒙古野驴和野猪等等。其中蒙古野驴化石在中国南方是首次发现,其余则是华南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种类。而蒙古野驴的发现对于研究华南更新世晚期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南山洞的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约3---4万年

湖南

石门人

燕尔洞洞穴遗址位于石门县皂市镇凤堡岭西山角,该遗址由两个洞穴组成,编号分别为1、2号洞,1982年被发现,并采集有犀牛化石、东方剑齿象象牙化石等。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又在洞穴中采集动物化石多件,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认定是一处有希望找到人类化石的重要洞穴遗址。1990年、1992年、200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率团与石门县博物馆联合对1、2号洞穴进行了3次科学发掘。

据考古专家介绍,1号洞穴角砾的底部有丰富的动物化石胶结堆积。在洞厅东侧延伸方向有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堆积。洞穴堆积层次分明,动物化石丰富,多属典型的华南哺乳动物群,有猕猴、豪猪、竹鼠、虎、豹、獾、东方剑齿象等100多件化石。在化石堆积层中发现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等石制品50余件,以及烧骨和经人类加工的骨器。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段人类左股骨化石、下颌骨1件,以及完整牙齿3颗。2006年5至7月第三次发掘1号洞时,又相继出土了完整人类牙齿3颗, 2号洞穴也发现有一批打制石器和骨器。为研究湖南古人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从燕尔洞发现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以及并存的动物骨骼化石和某些动物骨骼化石上有火烧痕迹等推断,该洞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湖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距今年代约20000年,石门人的生存时代为晚更新世的晚期。此为本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点,填补了湖南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

十里岗旧石器时代遗址

十里岗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沣县沣东乡十里岗村。1998年4月发现。遗存埋藏在沣水左岸二级阶地的上覆堆积地层中。这是一处与石门燕儿洞遗存文化性质类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但材料更为丰富,文化面貌更为明朗。调查采集的标本共182件。其中废料134件,占绝大多数。

十里岗石制品的文化面貌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细小石器为主要特征,保留的砾石石器已经小型化;2.石料以黑色燧石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还有脉石英、硅质岩、砂岩等;3.石器的基本组合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其中以刮削器占绝对优势;4.砍砸器仅3件,占石器数量的10%强,而且个体很小,意味着其经济地位下降;5.石器的制作方法基本上为锤击法。有些细小石器刃部加工疤痕小而浅,可能采用了压制加工方法;6.加工方法以单面打击为主,也有两面打击加工;7.有第二步加工,但数量少;8.出现一批较精致的细小石器,如细长石片、舌形刮削器、盘形刮削器等,表明石器制作水平的提高。

十里岗遗址与“乌鸦山文化”有明显差异,已不见乌鸦山文化具有的似手斧、大尖状器等砾石石器的痕迹,新出现了黑色燧石器为代表的细小石器工业。其精致的细小石器加工技术,表现出比乌鸦山文化更为进步的文化面貌。不过,十里岗遗址依然保留有砾石石器传统。其细小燧石器与乌鸦山硅质岩小石片石器有很多类似之处,反映了十里岗遗存从乌鸦山文化的继承联系。由此判断,乌鸦山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前一阶段,而十里岗文化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十里岗文化意味着已临近农业革命的曙光。

益阳电厂旧石器时代遗址
 
益阳电厂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乡仑塘、仙峰村。该厂所征用的八个山头都有石制品发现。其地貌为资水左岸三级阶地。海拔高度为80米左右。调查采集石制品237件,多出自网纹红土中的上部,时代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组合以砍砸器、大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为主,而刮削器数量较少。石料以石英岩和硅质岩为主,其次为石英。制作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可能还使用了砸击法;以单面打击为主。显然,益阳电厂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器属于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砾石石器的个体比沣水文化类群同类石器小一些,其三棱尖状器虽然不太典型,风格却和沣水文化类群接近。此外益阳赫山区罗家嘴地点采集的石器基本上是小型的刮削器,燧石岩性,埋藏地层为网纹红土之上的均质红土中,时代当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乌鸦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乌鸦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南 沣县道河乡高堰村。旧石器时代遗存就埋藏在沣水支流道河左岸二级阶地上覆地层的红土中,相对高度为25米。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1992年底正式发掘。乌鸦山遗存的石器原料以硅质岩为主,砂岩次之,还有石英、燧石、石英岩等。石器组合有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石器可以划分为大型与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石锤等砾石石器,但比鸡公铛文化同类石器要小,数量也不多,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为各种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所占比例达70%。小型石器的原料均来自硅质岩砾石。石片石器占绝对多数。制作方法为锤击法,单面打击多于两面打击,同时还存在错向加工手段。形体较小的似手斧石器、大尖状器、长石片刮削器为该遗存富有特色的石器。

与乌鸦山遗存同类性质的地点有朱家山、陈家山嘴、金鸭、虎山和划山等地点。乌鸦山遗存的可贵之处在于体现了石器工业小型化的大趋势,也反映了石片石器工业与砾石石器工业结合的演化状况,故研究者称之为“乌鸦山文化”。

石门燕儿洞遗址

位于湖南石门县阳泉乡邢家桥村。洞穴发育在湘江支流堞水左岸石灰岩山体。遗址由发育在同一层高、相距7米的两个小洞穴组成。洞口朝向南面,相对高度约10米。遗址不仅出土了打制石器,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和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化石有猕猴、豪猪、熊、虎、东方剑齿象、巨貘、中国犀、水鹿和羊等20多种。古人类化石有左股骨残段、下颌骨残段和牙齿等。石制品21件。石料分2类,一类为石英砂岩和砂岩。这类石器个体相对较大,有石核、砍砸器、石锤、刮削器等;第二类石器为黑色燧石,有石核、刮削器等。两类石器均采用直接锤击法,以单面打击为主,少第二步加工。第一类石器没有摆脱南方典型的砾石石器风格,但个体明显小型化。第二类石器为细小燧石器,这是湖南旧石器文化中新出现的石器工业,显示出与湖南境内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中的细小燧石器工业的渊源关系,为探索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演化提供了主要线索。

根据动物化石和细小燧石器特点判断,石门燕儿洞遗存大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一阶段。

湖北省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地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北村

发掘单位:荆州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

简介:鸡公山遗址原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面积共计400平方米。

遗址内旧石器及其加工残碎物比比皆是,其文化层厚达1米多,存在两期文化堆积,第一期距今五万年前,第二期距今约二万年。遗址周围系纯粘土层,没有岩石,可见其加工石料来自远处。遗址内不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石核和石器废料,而且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在遗址中部有数个由大量石器围成的不规则形空地。鸡公山遗址是一处长期使用并保存完好的石器制作场,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伴峡榨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上即叠压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长阳榨洞遗址榨洞遗址的堆积层较厚,可分为7个层位:从第2层开始进入古代文化层,此层中出土有夏商时期巴人遗物;第3层中出土有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遗物;第4层出土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和骨器,另还出土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第5层至第7层是火灰堆积。这几层中都含有少量炭末和一些经火烧过的兽骨。经对第5层中炭末测定,距今年代约为2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樟脑洞遗址

 
湖北省房县樟洞位于房县中坝区龙滩乡枣阳村。为一崖屋式洞穴,其右为樟河。1986年,房县修筑公路时,在洞内发现象牙及其它动物化石。后经发掘,确认樟洞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

洞内几乎全部被堆积物填充,仅顶部咯有空隙。堆积物分为5层,石器及动物化石出土于第2—4层。

发掘的石制品近2000件,主要原料是黑色硅质岩和脉英石,其次是砂岩和泥岩,制作方法主要是锤击法,加工技术为交互打击、错向加工、正向加反向加工等。器类主要以刮削器多见,其次为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形状规范,制作精细,反映出制作技术的进步。石器中,大石器制作粗糙,小石器制作精细,其中似楔形和漏斗形的石核、琢背小石刀和拇指盖形圆刮削器等,具有原始细石器的特征。

与石制品共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犀、巨貘等属于华南型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依据石器和动物化石推断,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果酒洞遗址

 
长阳果酒岩人类化石1980年,在长阳县龙舟坪镇的清江对岸一洞穴(果酒岩)中发现一批古人类化石和动物化石标本,该洞穴地层堆积可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

A组:为红色粘土,属全新世。

B组:可分为上、下两个层位,上层为灰黄色砂质粘土,下层为黄褐色砂质粘土,属更新世晚期。

发现的人骨化石和动物化石标本皆出于B组堆积层中。人骨化石材料:颅骨碎片有30余片,主要包括有额骨、左、右侧顶骨、颞骨、蝶骨、枕骨等,下颌骨2件,肢骨7段,其中出自下化石层中的一件下颌体前部基本完整,保存有M1~M3,下颌支仅存印痕。

据研究,果酒洞人类化石的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属于晚期智人类型)。比榨洞遗址的年代稍早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

江西省

新余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1989年底调查发现地处袁河左岸二级阶地上的龚家山、打鼓岭二处旧石器地点。共获得石制品49件。其中9件石制品采集自网纹红土之上的红色粘土中。其余采自地表。石制品包括15件石核、9件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块,及16件石片、1件砍砸器、7件刮削器和1件球形石。这批石制品具有以下特点: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脉石英和石英岩;加工石器的素材以石片为主,其次是石块和砾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球形石;加工的方式是向背面加工,修整简单而粗糙;从石制品的砾石面保留程度来看,石核的利用率很低。与安义的旧石器相比,新余旧石器个体趋小,脉石英制品增加,石片石器占主流,表现出由砾石石器工业向石片石器工业转化的特点。其时代相对较晚。根据石制品埋藏的地层及地貌,研究者李超荣将新余旧石器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安徽

水阳江遗址

 
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点多面广,比较典型。在宣州陈山旧石器地点发现有网纹红土和下蜀黄土的选压层,经研究属风尘堆积;在宁国毛竹山遗址发现石块圈,推测为制作工具场所或古人类的露天营地。石器类型有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和镐等。石器多选用大型石英砂岩质砾石为原料,单面修理,打击石片主要为锤击法。水阳江流域旧石器地点代表了长江下游地区一种新的旧石器文化,巢湖和皖河流域出土的石制品与之总体特征相近,属于南方砾石文化类型。

浙江

桐庐遗址

 
在浙江桐庐发现的8片古人类智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确认,年代大致属于旧石器晚期或者更早。这是浙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古人类考古发现。

这次桐庐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填补了浙江人类历史从5万年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河姆渡人之间的历史空白,对研究浙江的人类发展乃至我国人类发展及演化有重要意义。

桐庐县文物部门将在印渚镇延村的两个钟乳岩石洞穴中出土的部分化石送到浙江自然博物馆。经初步鉴定,其中有古人类化石。随后,浙江自然博物馆在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采获头盖骨印模化石和近百件水牛、黑熊、猪、赤麂等动物化石,其中有在晚更新世(1万年前)就已灭绝的中国犀。考察中,还发现了木炭层。

后经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测试,初步认定这些化石的年代大致距今1万至2万年,属于旧石器晚期或更早。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桐庐文物部门还将组织一个课题组,对桐庐古人类化石作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江苏

下草湾遗址

位于双沟镇东南8公里处的下草湾引河东岸,是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2002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在下草湾考察时,采集到一段长15.27厘米的骨化石。经研究确定为人的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晚期智能人,被命名为“下草湾新人”,考古界称为下草湾文化。1981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1公里的火石岭发现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多次对下草湾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发现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很多为新种新属,被称为下草湾动物群,特别是出土的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文化,对研究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