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Daic提供的中国各省(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辽宁大连)以及另一处广东闽南人和河南安阳的数据,再对比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以及周边民族mtDNA的数据时候,我初步得出了如下结论。
A在汉族中的分布是西北向东南递减,最高甘肃7/45,其次青海4/44,最低江西、福建为零。在整个汉族中,A比例不低,约为6.5%。这显然是A跟随O3a5扩张的表现。由于数据显示A主要是向中原方向扩张,两侧衰减较快,因此个人认为A是在甘肃才与O3a5汇合,不是O3a5北上时原来携带的成分。A在冰河期应该是在甘南川北的refuge里,和D1在一起,是绝对的老亚洲人的成分。在山西,A的比例为3/53,如果是在陕西,这个数据显然要高的多。
B的分布和A相反,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江西8/20,其次广西7/26,甘肃最低为零。B在汉族中的比例较高,约占11.8%。显然B是南方起源,主要跟随O1和O2扩张。B分为B4、B5两个大支,就整体而言,B4在汉族中的比例要比B5高很多,B4约8.2%,B5约2.9%,并且B4:B5的比例是东高西低,可见B4主要和O1在一起,B5主要和O2a在一起。但是,在河南安阳,江西,福建B4:B5分别是3:6,2:6,2:5,在湖南,广西汉族中,比例分别为3:0,6:0。情况显得反常。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解释,B4很早就和O1一起到了中原,成为了中原部落中的一部分,后来Y染色体为O3a4和O2a的苗瑶兴起,向北扩张到了河南,向西扩张到了安徽、江西、福建。但是在中原部落的打击下,一路从河南败退到了广西和贵州,中原部落一路追击到了广西,所以湖南和广西的汉族B4占了绝对优势。而留在安徽、江西、福建的苗瑶也被百越乘机打败并被同化。B5中,B5a分布很光,B5b在少数民族中极少发现,主要在汉族中,并且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中。显示先是融合于百越,而后融合于汉族的过程。B4内部的区域分布则不显著。
Y染色体C在汉族中的分布是四周多,中间少。MtDNA的C也是如此,四周多,中间少。安徽、湖南、江西为零,不同的是MtDNA的C在甘肃也为零。 MtDNA的C在汉族中比例同样很少,只有2.6%。个人认为MtDNA的C和Y染色体的C可能是一起前进的。至于甘肃的差异,应该是蒙古部落强大后内部的MtDNA成分过于复杂,到甘肃的一部分携带的C很少的结果。
D的比例在中国是最高的,下面的分支D2、D4、D5皆分布广泛,比例很高。在Daic提供的数据中,只分为了D*,D5,D5a三个部分。那么我们就先看一下D5(包括D5a)。D5在青海最高,5/44,但旁边的甘肃却最低,零。其次的高点就是在江苏、安徽、河南一带。个人认为,D5是在冰河期结束后随着O3-LINE和O3-M324从云南扩散到北方的广大区域,甘肃的空白是O3a5迅速扩张的结果。 如果只看D*(XD5)的结果,内蒙最高,10/33,甘肃其次11/45,然后大连11/51,最少福建1/54值得注意的是,引用河南安阳的数据中D*主要是D2,广东闽南人的数据中主要是D4。鉴于D2被认为是北亚的标志,个人认为内蒙中大部分D*和大连中相当一部分D*应当是D2。去掉D2的影响,其余D*又呈现从西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根据广东的数据和日本MtDNA中中国的对比数据,中国的D应该是以D4为主。D4的广泛性和高比例说明了它应该是从云南跟随O3a5来到甘肃的原始成分。
F比例也较高,共计有12.1%。F尤其它下面的分支F1a的特点是分布很广,整体上分布很均匀,但在湖南、浙江、西北一带比例稍低。就比例和分布来看,F很可能是和O3*-M324一起前进的,也许还有一部分是和O3-LINE前进。F1b,F2,F3都是东多西少,应该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F1c则是西南最多。
G,M7,M8,M9,N的分布类似,都是在中部有一定的空白区域。它们可能都是和O3-LINE和O3-M324北上的成分,由于偶然的因素和本来的比例不大,在各地普遍有一定的分布。
Y的特征是西部低频分布,东部几乎没有,可能是和N北上的成分。M10很少见,但在湖南却占了3/16的比例,可能是冰河期结束时和O2北上的成分。R数据太少,无法分析。Z让我最困惑,其特点是整个中间断了线,广西、湖南、山西、河南都没有发现,两侧都有分布,目前没有理出头绪。
最后,中国MtDNA的特点是整体上M系比R系占优势,南方R系的比例又高于北方。个人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O3在北上时携带的主要是M系的MtDNA,无论O3a5、O3-LINE、O3-M324都是如此。O3和M系MtDNA的结合始于何时目前没有结论。
贵州广西交界地区:锦家67%、羿人33%、徕人33%、莫家30%、佯偟30%、毛南28%、田林壮28%、梧州瑶26%等;以及相邻的云南文山自治州:普标28%、拉基27%;台湾原住民:赛夏(40%)、泰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