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网-人类学专区文摘
你从这个角度说是有一些道理的。但是我不这么看,现在的苗瑶很有可能经历过很长的发展演变历史,O2*/O2a才是真正的苗瑶标记,O3只是早期混入的外族成分,这有点象许多东亚人群(包括西北人)也普遍有少量O1和O2a标记一样!
这一点非常重要,显示了C3尤其是C3c有过一次以黑龙江为中心的扩张,根据C3c的年龄只有5ky来看,这次扩张时间相当的迟,不会超过5ky.蒙古和通古斯语系的范围应该与此相关.联系到朝鲜半岛上的C基本都是C3c,黑龙江附近的辽西很早就有了旱作农业,人口有了迅速扩充.从地理因素讲应该也能扩散到朝鲜半岛.这个现象并不好解释.
据我所知,朝鲜半岛没有C3c。
NO的年龄为54KY,N为19KY. 根据O3-M122的文章,O3的年龄接近30KY。
关于石宏的文章,可能是我记错了.那篇文章中O3被分成了三块:O3-LINE,O3a5a2,O3*.其中汉族的O3a5a2达到了40%.
O1,O2,O3北上是同时的事情,问题是O3到山东是沿三峡北岸到江北的,不受长江冬季是否结冰的限制.O1,O2就要受这个限制.可能O1,O2也过了江,但规模比O3要小.这些目前只能靠揣测.
史载伏羲率部落从天水到山东河南一带后,定百姓,成为人文始祖,组建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
在O3a5北上以前,北部中国的O3主要有O3-LINE和O3a*-M324两个部分,现在的问题是,其中谁是东夷的主要成分?从地点上看,一个是从四川境内北上,地点在西.一个是沿着长江三峡东进,地点在东.在薛的文章中,有一组成都汉族的数据,其中O3-LINE的比例远远超过了O3a*-M324.另外,日韩集团很可能是从东夷中分出的,其中日本人,韩国人,中国朝鲜族中O3a*-M324的比例远远超过O3-LINE.由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东夷的主体是O3a*-M324,不是O3-LINE.
至于我说"O3-LINE又可以划分为O3/-cd*,O3/-d,O3/-c",是根据xue与石宏的文章对比得出的自己的结论.推论如下:在石宏的文章中,O3-LINE在汉族和苗瑶人群中广泛存在,所以O3-LINE肯定包含了O3d,对比xue的文章,O3/-d就是O3d.在xue的文章中,/有极大的可能就是LINE的意思.在xue的文章中,O3/-c只发现了一例,几乎相当于不存在.所以,所以汉族中的O3-LINE至少应该包括O3/-cd*.如果O3-LINE包括了O3/-cd*,就必然包括O3/-c.以上纯属推论.
就我有限的知识,O3-LINE又可以划分为O3/-cd*,O3/-d,O3/-c,你可能不认同这种划分,不过确实有人这么干.至于炎帝部落跑到南方,这个也不是我说的,有很多人这样说.如果你仔细 baidu一下,可以找出很多.当然如果你不查或者认为这肯定不对,那是你的事情.人讲错话是常事,可怕的是动则以权威自居.当然人不善于承认错误也是常事.
西北从黄帝部落兴起后,就一直是黄帝部落占优势的地域.其O3特征为O3e>O3-LINE>O3*,O3e1>O3e*.山东是东夷的大本营,后来又有歂臾部落的加入,其O3特征应该为O3*>O3e>O3-LINE,O3e*>O3e1.苗瑶部落的O3数据为O3-LINE>O3e>O3*,O3e1>O3e*.在xue的文章中,广东梅县关于O3的数据比例是O3-LINE>O3e>O3*,O3e1>O3e*.个人认为这是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因为炎帝部落的一支很早就来到了南方,比楚部落要早的多.其与苗瑶部落的标志是基本一致的.唯一的区别是苗瑶部落的O3-LINE主要是O3d,广东梅县的O3-LINE主要是O3/-cd*.从这里看,说蚩尤出自炎帝部落是真实的.
另外,如果O3-LINE1不包括O3a4,你怎么解释其中瑶48.3%,苗37.9%的O3-LINE1,O3的数量是不能解释的.
Q的总体年龄是2--1.5万年,正好是在冰河期内.如果它的发源地果真是在阿尔泰山,那么在冰后期人类的扩散中,Q是绝对没有机会到中原的.由于千岛寒流的影响,整个西伯利亚的气温是西高于东.当南边R1a1和N扩散上来的时候,Q唯一可能的扩散方向就是东北.一直向东北的结果,就是Q3到了美洲.
更正一下以前的说法,炎黄蚩尤大战时的年代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时期.后来黄帝部落演化为庙底沟文化,炎帝部落的一部分演化出齐家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应该是颛舆部落到山东后与当地早期东夷部落融合为中期东夷后发展起来的.
汉族群体23个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标记遗传多态性研究
遗传 2006 28 (7): 791-798 ISSN: 0379-4172 CN: 11-5450/R
黄代新,杨庆恩,尹 慧,翟仙敦,杨荣芝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武汉 430030
摘要
为了筛选在汉族群体中具有多态性的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标记并获取其群体遗传学数据。采用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PAGE技术对武汉地区160名男性汉族无关个体的23个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标记(M7,M9,M50,M88,M89,M95,M111,M117,M119,M121,M122,M134,M159,M164,M175,M214,LINE1,MSY2,RPS4Y711,SRY+465,IMS-JST164520,IMS-JST021354和IMS-JST003305)进行分型。除M50、M159和M164外,其余20个标记在武汉汉族群体中均具有遗传多态性,其基因多样性(GD)范围为0.0126~0.4855,共检出35种不同单体群组合(Hg1~35),单体群多样性(HD)为0.9471。表明20个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标记组成的单体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法医学应用和群体进化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标记,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单体群
样本数量n=160
Y*(xC,F)--------0.63% 估计主要是D-M174了
C-RPS4Y-------- 7.50%
F*(xK)-M89-------- 1.25%
K*(xNO*)-M9-------- 1.25% 只有2个人,不过也许有Q1,说不定还有R
NO*(xO*)-M214-------- 3.75% N与真正的NO*(在汉族中似乎还没有发现)之和
O*(xO1,O2a,O2b,O3)-M175 --------3.11% 估计主要是O*和O2*
O1*(xO1a)-MSY2-------- 0.00% 全部是下游的O1a,此项原始型为0
O1a*(xO1a2)-M119-------- 15.63%
O2a*(xO2a1)-M95-------- 5.00%
O2a1-M88,M111-------- 1.25% M88,M111 两个位点都检测过,二者相等
O2b-SRY465-------- 0.63% 谁说汉族中没有O2b
O3*(xO3a1-O3a5,O3a-LINE1)-M122-------- 10.62%
O3a1-M121-------- 1.25% O3南方起源一文中仅观测到2例的罕见类型!
O3a4-M7-------- 3.75% 原来的O3d
O3a5(xO3a5a)-M134-------- 13.12% 原来的O3e*
O3a5a-M117 --------15.63% 原来的O3e1
O3a-LINE1-------- 15.63%
以下位点检测过,但是分布频率为0
————————————————————————————————————————
O3a2-M164-------- 0.00%
O3a3-M159-------- 0.00%
O1a2-M50-------- 0.00% 02版的O1b
以纯属猜测的名义,呵呵。
1,45,000–30,000 ybp,阿尔泰地区的莫斯特文化逐渐被一种新的石器工业技术替代。现代人来到这里应该就在这个年代之间。
--推测,此时的人群主要有,F*,K*,C,D可能遍布 阿尔泰地区,华北的,西藏,日本这整个区域,并且居住地是没有界线的。可能的侧重是,K*在华北,阿尔泰较多。C3,F*处在东北亚较多。D在西北,日本。
2,30,000-20,000 ybp,气候变得寒冷,人群被迫南下。
--推测,阿尔泰P*,Q向东,向南扩散,生活在华北的K*,C3,F*人群的北边。C3,F*可能生活在渤海湾附近。细石器技术可能在此时被开始使用。D在日本,也可能在青藏高原生存了下来。
3,20,000-10,000 ybp,冰后期的扩散。
--推测,细石器技术传播到各个人群中。Q在此期间进入了美洲,也有继续生活在华北的. 这个时期,也是NO系人群进入华北,北亚的时间。NO*,N*处在迁徙的前沿,因此N系扩散到整个北亚,北极圈。Q和P*的生存空间收到压缩。C3生活的地方也向北移,并将细石器带入日本,西北美洲。
4,10,000 year 以后,农业开始盛行。O3在华北扩散。
------------------------------------------------------------------------------
准确的说,是C3*(xC3a、C3b、C3c、C3d)下的一个簇,或者说是C3*而不是C3a、C3b、C3c、C3d。
C3a在北美、C3b在日韩中,C3c在西伯利亚,C3d在中国越南雅库特。
请问H1、H2、H3……分别对应什么?
H1是CR-M168
H2是YAP-M1
H3是D1-M15
H4是F-M89
H5是K-M9
H6是O3-M122
H7是O3a4-M7
H8是O3a5-M134
这个可能更精确些.
分类Hg1-17 分类HgA-R
H1 A,B,C
H2 YAP x D1
H3 D1-M15
H4 F+G+H+I+J
H5 K+L+N+O2*+O2b+O*+NO*
H6 O3 x (O3a4,O3a5)
H7 O3a4-M7
H8 O3a5-M134
H9 O1 x O1a2
H10 O1a2-M110,M103,M50
H11 O2a x O2a1
H12 O2a1-M88
H13 Q1-M120
H14 P+Q+R-H13-H15-H16
H15 Q3
H16 R1a1
H17 M-M5
H9是O1a-M119
H10是O1a2-M50、O1a2-M110、O1a2-M103
H11是O2a-M95
H12是O2a1-M88、O2a1-M111
H13是Q1-M120
H14是P-M45
H15是Q3-M3
H16是R1a1-M17
H17是M-M5
-------------------------------------------------------------------------------------
本文是转贴的!
1,本文将以基因、文化来谈及广府人的来源,并兼谈闽南语群、客家语群的基因。
2,本文所涉及的任何论据来源皆是有据可考。
广府人,是世代以操粤语为主语的人群,主要居住地为珠三角,香港、澳门,温哥华,多伦多,纽约,加州,马来西亚吉隆坡地区,新加坡,广西地区的汉族人群。
不过严格来说,广西地区以及粤西并非传统广府人的地区,Y染色体数据上也显示出了大量的不同,广西汉族各项比较平均,而广东汉族则以O3最高,其次为K,再次是O3e,再次是O3d与O1。而广东的O3则是全国第二高地区(注,这里所说的O3,与前面句的O3不同,是指O3+O3e,即华夏的主成份),由此可证广府(广东的主体族群)是在Y染色体上以O3为主。与江北重合率为64%。
而GM则显示广府的代表地广州则以福州、长沙、成都一致,是afb1b3 + ag + axg + ab3st。即东亚人种,但偏南亚。而从语言上说,粤语是六南之中最接近普通话的。但底层(语音)近晋语,表层近似於江淮官话,部分近似於湘北、闽北。
而考古学的人骨学考证以及体质人类学对陕西地区的周人(周代人)考证得出周人是东亚人种偏南亚。而粤语部分词汇近似於那时,如「狼戾」「七国咁乱」等。而倒装句、定语后置方面多出现於当时。
於此可以断定广府人是原来的周朝人。
在此要谈谈一支游牧民族,氐羌,他们的O3也较高,另外O3e也颇高,属於黄帝裔,但不能根据此说黄帝是游牧民族,因为我国游牧民族历史顶多只有3500年,而黄帝远要早几千年,可见是农耕文明的黄帝部落有一支走去其他地区成为了游牧民族,这点反而比较符合客观事实。周人主姓为姬,源於黄帝,而源出黄帝姓氏的一个姓氏是陈氏。今黄帝墓在陕西,但河南新郑却是黄帝立「国」的地方。这与粤语底层为晋语,靠向陕西、山西一带,但又靠向中原官话一点不谋而合。
基因、语言指向的是广府人源出自黄帝一脉,传承至周人。一支在河南地区建立有熊部落。直至五胡乱华时期,但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互相也厮杀,最后剩下来的很少,并且没有与当时的汉人融合,亦没有取得最后的统治权,所以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中原,但隋朝时期,尤其是炀帝时期,大部分北方人避祸江淮。并在那里居住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居住在广州的并非现代的广府人,而是操闽南语的人口。他们更早前往广东。唐朝时期广州属於「天子南库」,商业繁茂,而潮汕等以闽南语群在经商方面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隋末,杨广亡国,皇城扬州(当时杨广已经避祸江淮),部分人开始南迁,由水路迁往岭南,江淮官话正是由北方人带去江淮地区形成的,并且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主体。唐末,有一支江淮地区的迁去岭南,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避祸杭州,此路经江淮,而此时江淮也保不住了。
南宋末年,蒙古军杀到。华北、华中又有人下来,於是江淮、华北、华中经过长江、至杭州,再往福州,在福州随宋帝建立最后的一次政权。然后混水路经江西然后登陆南下至广州。
而当时在广州一带,宋元二军经历了反反覆覆的厮杀,最后还来了个「厓山之战」(见《宋史》)。而当时闽南语群等的人口本来是占多数的,但可惜的是当时宋元的厮杀导致了原来人口大规模下降,最后被广府「请」走。
闽南语人群是东亚人种偏南亚的人,即早期汉人,但因混入了部分苗瑶,所以表现得较北。
客家人其实是有待研究的。因为客家人在gm上呈现更多的是南亚,基本看不到axg, ab3st, ag,在北部的赣语人口还有微量的ag,而且广东的7%的M88突变也出现在粤东,但语言介於粤语与赣语之间,但染色体却呈现出很高的汉人特徵。所以是十分有待研究的人群。
根据「博文」网站的介绍,香港有一大堆街名是以客语命名的。但因客语有点近似於粤语,加上本地人现在95%以上人群说粤语。所以给人误解香港是传统粤语区。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阳翟(今河南禹州)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王城(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滑县东)、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陈』:陈(今河南淮阳)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曹』:陶(今山东定陶)
『吴』:吴(今江苏苏州)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朝]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开封(今河南开封)
[十国]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 (今湖北江陵)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少数民族政权】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南京 (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5年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中华民国】
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29日
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台北 公元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
中国人最常写错的100个字
狰狞山峰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bbs.hnol.net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31,挖墙角(脚)32,一诺千斤(金)33,不径(胫)而走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天白云40,鼎立(力)相助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44,了(瞭)望45,水笼(龙)头46,杀戳(戮)47,痉孪(挛)48,美仑(轮)美奂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51,萎糜(靡)不振52,沉缅(湎)53,名(明)信片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57,凭(平)添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60,亲(青)睐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64,发韧(轫)65,搔(瘙)痒病66,欣尝(赏)67,谈笑风声(生)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72,鬼鬼崇崇(祟祟)73,金榜提(题)名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76,迁徒(徙)77,洁白无暇(瑕)78,九宵(霄)79,渲(宣)泄80,寒喧(暄)81,弦(旋)律 82,膺(赝)品83,不能自己(已)84,尤(犹)如猛虎下山85,竭泽而鱼(渔)86,滥芋(竽)充数87,世外桃园(源)88,脏(赃)款89,醮(蘸)水90,蜇(蛰)伏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93,坐阵(镇)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96,九洲(州)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100,做(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