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

作者   李辉 学位   博士 答辩日期

培养单位   复旦大学.023 生命科学学院.人类生物学.研究方向   分子人类学  

中文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澳泰族群;Y染色体单倍群;线粒体单倍群;百越;民族史   

指导老师   金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卢大儒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中文摘要

       由于学科领域的自然哲学的发展,特别是方法论的发展,分子人类学已经脱离了遗传学的范畴,真正的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交叉科学。在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中,人体的DNA材料作为工具,来分析群体中的各种结构关系,获得的结果叫做遗传结构,以此来与各种其它领域的人类学研究结果综合判断群体的系统发生历史。本文就是以这种方法来探索澳泰族群的系统发生和发展。

      本文用的DNA材料主要目前是分子人类学中最为有效的Y染色体单倍群结构和线粒体单倍群结构,分别代表着群体的父系和母系结构。本文所研究的澳泰族群,包括分布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的侗傣、黎仡族群,中国台湾岛的原住民,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岛屿的马来-波利尼西亚族群。采集的样本量有1,325例,包括了大陆和台湾几乎所有的澳泰群体,以及越南、泰国、印尼的大量群体。通过与大量东亚其他族群的数据比较,发现这些澳泰族群不仅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遗传结构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共性。澳泰族群最明显的特征性标记是Y-SNP单倍群O1。整个澳泰族群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根据对O1单倍群的内部结构观察得到。另外,线粒体单倍群B4a,B4b,M7b等等也具有澳泰族群的特征。研究发现,澳泰族群是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一个分支。现代人类来到远东地区以后,形成了蒙古利亚人种的群体,并由东南亚向东亚大陆进发。大约3万年前,群体在云贵高原两侧分为两条路线北上,南亚-苗瑶-汉藏从西线走缅甸-云南路线;澳泰族群从东线走越南-广西路线。在北部湾一带,澳泰群体孕育了很长时间,O1单倍群就是2万多年前在此出现的。

      澳泰族群的分化和扩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的分化,首先是广西内陆的山地群体和北部湾沿岸的群体发生了差异。山地群体后来发展成为雒越。O1出现在沿海群体中,并随后者的沿海岸迁徙扩张开来,在海南岛的黎族中保存了最古老的结构。一万四千多年前,沿海群体向东迁徙,散布到了整个广东和台湾的海岸线上。台湾的原住民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形成遗传基础。稍后,北部湾的沿海群体又有部分沿着越南海岸南下,后来发展成马来族群。所以我们观察到,遗传结构中台湾和马来族群相隔得非常明显,两者都联结在大陆的侗傣族群上。在大约一万年前,广东西部的群体和东部的群体发生了差异,西部群体后来大部分演化成仡佬族,而东部是侗傣族群的祖先。所以我们发现与仡佬族遗传关系最密切的是现代的侗水族群。

      第二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的扩张和分化。大约8000多年前,广东东部的某一个部族中开始萌发新石器文化和农业文明,并迅速扩张开来。这次扩张先是形成了三个族群,向浙江的迁徙形成了江浙的越族祖先,并发展出了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向台湾的渡海迁徙形成了台湾平埔族的一部分;在广东和福建的内部扩张形成了侗傣族群的第二个遗传层次。对O1的年代估算确实发现,江浙的越裔人群、侗水族群、台湾原住民的这一部分年代都是8000多年。到了5000年到3000年期间,闽越和南越发生了分化,闽越向北分出了东瓯,南越向西分出了西瓯。西瓯和雒越融合形成了壮傣族群的祖先。而仡佬族的祖先向西北迁徙到了贵州,建立了夜郎诸国,同化了当地的许多南亚语百濮族群,使得我们现在观察仡央族群遗传结构的时候可以看到明显的二元性。

       第三个阶段是历史时期的流散和迁徙。2000千多年前,在汉族的扩张压力下,澳泰族群百越民族纷纷离开东南沿海。特别是闽越在强制移民政策下,几乎完全离开了福建。故而在福建几乎看不到澳泰遗传特征了。部分闽越群体逃亡到了广东,并渐渐向西迁徙到贵州,演化成了今天的水族类民族。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陆的民族中与台湾遗传联系最多的是水族。广东的南越群体也大规模地向西北迁徙,形成了今天的侗族类群体。壮傣族群中有一部分人向中南半岛迁徙,渐渐分化成了现在的傣泰族群。我们通过分子人类学的遗传结构分析,大致了解了澳泰族群源头的发生历史。但是还有大量的向外流散过程还没有调查分析。对古代族群的研究推断还没有足够的实证。所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研究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