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

    注:以下文章为李辉原文,本文近作转贴不代表转贴者的任何见解以及想法,转贴者也不参与辩论,与辩者自己看帖办事,请勿与转贴者对号入座。

    李辉:《分子人类学所见历史上闽越族群的消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 卷第2 期,2007年3月。

    [摘 要]  分子人类学用DNA 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 ,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关键词]  分子人类学 ;闽越; Y染色体;福建; 移民

[中图分类号]  C9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3887 (2007) 02 - 0042 - 06 

Abscondence of Min2Yue Ethnic Group Revealed by Molecular Anthropology L I Hui

(1. Mi nist ry of Ed ucat ion Key L ab of Contem porary A nt hropolog y, S chool of  L i f e S ciences, Fu d an Uni versi t y, S hang hai 200433, Chi na; 2. Dept. of Genet2 ics, S chool of Medici ne, Yale Uni versi t y, N ew Haven, 06520 CT, US A ) Abstract :Wit h DNA material s and comp utational biological met hods, mo2 lecular ant hropology has given answer s to a lot of ant hropological questions. It is found t hat t here is a common ancestor of Daic and Malayan, which are the largest et hnic group s in sout h China and Sout heast Asia. That ancest ry pop ulation“Bai Yue”and these two modern group s can be defined as“Aust ro2Tai”. Min2Yue w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 his group, and was once t he major pop ulation of Fu2 jian Province. When modern pop ulations in Fujian and other areas where Sout h2 Fujian was spoken were analyzed wit h molecular ant hropological model, no st ruct ure of Min2Yue was found. Those Sout h2Fujian2Dialect2speaking pop ula2
tion were mostly Han migrant s f rom nort hern China. Therefore, t he abscond2 ence of Min2Yue et hnic group in history was confirmed by Y chromosome st udy. Key Words :molecular anthropology; Min2Yue; Y chromosome; Fujian; migrant

    在我们近年的研究中,百越族群的调查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深入。现代百越族群的遗传结构已经基本厘清。从Y染色体看来,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基本都是百越的后裔。所以遗传结构上,我们把古代的百越族群和现在的后裔都称为“澳泰族群”。Y 染色体DNA 显然是研究较小区域内的族群关系的最佳材料,对于东亚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其他的DNA 区段很难做出清晰的结构。而Y染色体的各个类型(单倍群)却分布于不同的族群,相互之间又有明确的渊源关系。东亚的主要Y 染色体类型是O 型,其下又有三个亚型(O1,O2,O3),其中O1是澳泰族群的特征类型。各亚型之下又有次亚型,以及更多的突变类型可以追寻群体之间的遗传轨迹。对于“澳泰族群”的起源地,从Y染色体结构分布看来,应该在两广一带,并以此向四周扩散。福建古代的闽越也是百越的一个分支,在澳泰族群中处于何种地位 ?现代的福建人在汉族中也是比较独特的民系,与闽越族到底有什么关系?本文拟就通过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来解答福建的群体来源问题。

    汉武帝强制的闽越迁居

    一、闽越的历史和汉代的强制移民澳泰群体在福建大部分地区的定居,应该是在广东和台湾之后,浙江之前。除了福建最南部的部分地区之外,福建的澳泰群体在历史上主要被称为闽越。[1](P129~139)在秦汉之前,闽越据山川之险,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直到秦朝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央的统治才涉及这一区域。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闽越国被彻底消灭了,闽越从此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失踪了。闽越的老百姓到哪里去了 ?他们留在当地,被同化了呢,还是离开了福建,流散到他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闽越族人自然不是在闽越国成立后才出现的,他们很早就居于闽江流域。其历史按前文的推算可能有上万年。《周礼》、《山海经》等先秦典籍已明载商周时期福建先民“七闽”部族已在福建活动。而且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全省九地市基本上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物,这充分说明先秦的“七闽”部落遍布在福建各地。所谓“七闽”不见得就是七个部落,可能仅仅虚指部落种类的繁多。当时并没有方国的建立,所以福建的社会可能还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闽越国的建立是福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公元前334(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国打败越国后,越国的势力从吴国退回到浙江。“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些纷纷自立的越国王子王孙中,就有迁入福建为王的,是福建的一次人口大迁入。《史记·东越列传》称秦汉的闽越王无诸为“越王勾践之后”。越王的二儿子无诸据福建而自立闽越王。前223年秦国灭楚后,无诸被废为君长,在福建设闽中郡(今福州)。前202年,秦灭汉立后,恢复闽越国,无诸依旧统辖原闽中郡地区。后,汉朝相继命闽越国的两位君长为南海王和东海王(都东瓯)。至此,原来的闽越被一分为三后,三者互相竞争和猜忌。汉文帝时,南海国最早被灭,越民被迁往上淦(今江西清江县)。前138年闽越发兵攻打东瓯国未遂,东瓯国在汉武帝的帮助下举国内迁,归为汉民,其原国土即为闽越所占。如此纷争,在前135年闽越攻打南越时,由于闽越王邹郢被其弟余善所杀而暂告一段落,降于汉的余善被封为东越王,无诸之孙丑被封为越繇王。自此,闽越被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前111年,余善谋反兵败,东越王侯与将军又被各自封侯,势力更为单薄分散,闽越国的历史就此结束了。汉武帝遂以“闽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故徙其民于江淮之间,福建之地遂虚”。经过三次政治上的强制迁徙后,福建的闽越人锐减,而闽越国亦不复存在,此后数十年从东瓯到闽越的十多万平方公里没有行政区。前85年,汉昭帝置冶县(福州)统治。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发现闽越的失踪是从汉武帝时的强制移民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强制移民到底规模多大,对闽越族人的分布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闽越的后代还在福建吗?为此我们对闽越故地的现代人群作了详细的调查,检验其中有没有澳泰群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什么来历。

    二、现代闽语支人群的 

    Y染色体结构现代福建的人群主要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齐语支的汉族群体,因为齐语支现在主要分布在福建,所以也叫闽语支。齐语支是汉语三大语支之一,形成于河南东部到山东一带,可能是汉语在东夷语的影响下形成的。福建的齐语支起源较早。因为发现闽语中有许多特征保留着汉代的汉语音韵样式 ,所以可能是汉代来到福建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和闽越族被强制移民的时间相吻合了。

    在图1 中列出了闽语支的7个分支方言,这7个分支之间的系属关系还不是很明确。从语言学上,关于闽语支的起源说法也很多。有的认为闽语主要是北方汉人带来的中原语言,由于地处偏僻,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样式,所以与其他汉语有所不同。也有认为闽语是汉语在闽越语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是带有闽越口音的汉语方言。如果是前者,现代闽语人群中就不会有太多闽越的血缘成分,或者甚至没有。如果是后者 ,在闽语人群中就应该有相当数量的闽越成分。关于闽语支人群的遗传结构,已有部分相关的报道。

    在1999年宿兵的“东亚群体北迁”论文中发表了一组福建群体的数据,[2](P1718~1724)调查的是福州人群,属于闽东话人群。这一群体的结构与其他南方群体有很大差异。这一群体没有O1单倍群,在南方群体中显得格外特别。2003年我们发表了一组福建长汀客家人的Y染色体数据,[3](P7~14)

    其中O1的频率也非常低。这些数据都揭示福建的客家和闽东人群中可能已经基本没有闽越的遗传结构。其他几个方言区的情况是不是相同,还需要更广泛的调查。特别是闽南和兴化方言区,对闽语支人群最有代表性。闽北、闽中和邵将方言区的人口相对较少。琼文区位于海南,受到海南各民族的影响很深,在闽语人群中不具有代表性。我们调查了福建莆田、泉州(闽南)、广东潮州、汕头和南澳岛的闽语群体。南澳岛位于广东和福建之间,靠近福建的东山岛。南澳岛和东山岛是冰川期台湾陆桥的西端起点,该地的人群如果是原住民,则会对研究史前向台湾的移民事件很有意义。在这几个群体中,泉州、潮州、汕头和南澳都是闽南话的群体,莆田是兴化话的群体。广东的汕头和南澳处于海滨,人群与内陆的潮州又有所不同。闽语支其他几个分支的人群还没有详细的调查。但是到目前为止的调查,闽语支的主体人群的结构基本都已经获得了。
 
    我们所采集的样本按地理位置分为7类,(1)南澳:广东和福建之间的海岛 ;(2)汕头:广东省沿海地区,包括汕头,潮安,澄海,潮阳,惠来,饶平;(3)潮州:广东省内陆地区,包括潮州,普宁,揭阳,揭东,揭西,丰顺;(4)闽南:福建省南部地区,包括泉州,晋江,惠安,南安,诏安 ;(5)闽北:福建省北部地区,包括南平,浦城;(6)莆田:福建省沿海地区,包括莆田和仙游;(7)安阳:内陆河南省,汉族样本。地理分布上,这7种方言有5种分布于福建的中北部。闽南话的分布最广,以闽南地区为中心,散布到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岛。海南的琼文话也是闽南话的一个变种。福建的西北部,闽语的种类最丰富,所以闽语非常有可能是从西北方向进入的。闽语人群被认为是从中原南下的 ,起源地在河南东南部,所以我们也增加了河南安阳的人群作为对比。安阳是商代的中心,是古代齐语的分布区。

    我们统计了各个群体的Y染色体SNP单倍群的频率。所有群体的O3单倍群频率都非常高。除了广东沿海的两个群体以外,其他闽语人群的O1单倍群都很低,远远低于东南方汉族人群的平均水平,而与河南安阳的群体处于同一水平。汕头的O1单倍群达到广东粤语人群的平均水平,南澳人群略高于广东粤语人群。这进一步提示闽越族人已不存在于现代闽语人群中。我们进一步观察全国各地汉族[4](P302~305)的O1单倍群频率分布,以了解福建汉族在全国汉族中的特性。图3中是汉族人群O1单倍群的频率分布地图。图中我们看到浙江和上海的汉族群体中O1的频率最高。现在侗傣族群分布集中的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O1单倍群频率反而不高。这说明浙江、上海的汉族群体中包含大量被同化的百越成分,而西南地区的百越成分被同化的很少,所以至今还是属于其他民族。浙江、上海的古代於越和扬越族都已经被不同程度的汉化,而被归属于汉族。而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很少有百越群体被同化的成分,其中的百越成分是通过与现代百越族群通婚交流获得的。同化所能获得的成分当然要远远多于交流获得的成分。在全国的分布图上,福建的O1频率显得格外低。特别是在南方群体中,与浙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闽越族离开福建,这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自北向南,扬越、於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各个民族历史记载上唯有闽越有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而在这一个弧形地带中,也恰恰在福建出现了O1单倍群的分布断层。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汉武帝对闽越的强制移民政策是得到坚决地贯彻落实的。部分闽越族人被强制内迁到“江淮间”,最多的就是到浙江一带,这更加增加了浙江的O1比率。而被强制迁徙的人群就非常容易被同化了。当然,大多数老百姓是不那么容易被强制迁移的,因为在强制移民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压迫。

  图1  汉语的系属结构示意图 

作者附带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