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对内蒙古红山文化时空分布基本确定

2007-06-20 09:05:40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4日专电(记者 丁铭)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经过多年研究,目前,考古学家对于红山文化的时空分布、分期等问题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红山文化虽广布于燕辽地区,但文化分布的重心地区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与大凌河、小凌河之间的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根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和交叉断代研究可知,红山文化上线距今6500年左右,下线距今5000年左右,延续的时间大致有1500年的时间。

    红山文化最早出现的时间较仰韶文化稍晚,而结束的时间又较仰韶文化稍早,早于仰韶文化晚期后半段的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的分期一般都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而红山文化最为兴盛的时间大约在它的晚期,年代大致在仰韶文化的中晚期之交。

    在红山文化的聚落遗址调查中,一是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敖汉旗的普查,在旗内6条河流范围内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址502处,大约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处遗址。二是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调查,在锡伯河、半支箭河和阴河流域765.4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发现160处红山文化遗址,平均不到每5平方公里即有一处遗址。

    这两处区域调查所在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位于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范围内,代表了红山文化聚落分布最为集中地区的一般情况。只是两处调查都没有可能进一步对遗址进行分期,而这些遗址又显然包括红山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的聚落遗存,因此同一时期乃至同时的聚落数量究竟有多少是不清楚的。

考古发现欧洲史前人类用活人祭祀(图)
news.dayoo.com 2007年06月15日 10:04 来源: 新浪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对旧石器时代的墓地群进行研究,意大利的人类学家们发现,在以捕猎和采集食物为生的欧洲史前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用活人进行祭祀的古老仪式。

  意大利比萨大学人类学家凡森佐-弗米科勒称,在对旧石器时代墓地群的研究中,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尸体旁都伴有丰厚的随葬品和装饰器,他们大多数都很年轻或者有身体残疾,比如说,很多是侏儒。将这些有着千差万别的人以特殊形式埋葬在一起似乎是一种仪式屠杀的信号。考古学家还在人祭骸骨周围发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残骸,包括狮子、丛林狼、鹰和蛇,以及黑曜石刀等大量珍贵的文物。弗米科勒称,在一座距今2.7万年前的摩拉维亚墓穴中,他们发现了三具排列姿势极为怪异的年轻人骨骸,其中一名年轻男子的面部向下,中间的一名男子则明显具有先天性发育异常。

  弗米科勒说:“这些发现似乎想告诉我们,人祭可能是这些人类祭祀仪式活动中的一种。在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以捕猎采集为生的欧洲人将他们的死者埋进墓穴,随葬一些诸如珠宝和象牙之类的陪葬品,这些随葬品被看作是生者对死者身后的一种精神安慰。死于意外或者疾患的人们会被合葬在一起,合葬现象之普遍超过我们想像,而且尸体旁都伴有特殊的随葬品。这些合葬现象(每5个墓穴至少有1个)的产生很难归结为自然原因,或者我们只能用人祭来解释这种现象。”

  比如,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摩拉维亚地区发现的一个遗址中,发掘出3个旧石器时代的年青人尸体,他们以不寻常的姿势躺在墓穴中,其中一个患有先天性畸形,另一个年少的侏儒尸体躺在意大利女孩旁边;此外,还在一个精美的墓穴中发现了2个不满13岁的俄罗斯少年尸体,他们身边随葬有象牙珠串。弗米科勒说:“要备制这些象牙珠饰品需要很长时间,而象牙饰品是专门为举行孩子葬礼仪式准备的,因此,我们可以猜想,这些仪式应该是在小孩死前很早就预见到的。之所以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死者合葬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死于一般疾患。对于这些死者,生者可能心存敬畏、憎恨或者崇敬。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不管因为他们是或者不是侏儒,这些青少年都接受了这种特殊的丧葬仪式。”

  弗米科勒称,从欧洲史前墓地发掘的石雕也显示,囚犯们光着身子、流着血、套着绞索,被带进举行仪式的广场。进入广场之后,他们就看见历史上最恐怖的献祭仪式,一名穿戴着黄金饰物的莫切男祭司,一个接一个地将囚犯的喉咙划开。队伍里那些没有昏厥过去的,可以看到女祭司用一只高脚杯盛接囚犯的血,供男祭司饮用。人类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史前人类留下的的艺术作品而知道这些血腥仪式,例如在瓦卡考维耶尤的广场墙上,发现的雕有裸体囚犯的檐壁。牺牲者的骸骨被嵌入檐壁、埋在广场上,这些骸骨显示在可怕的处决仪式之前,他们还受到极度的虐待。目前尚没有定论的是--这些囚犯是究竟是当地人,还是他们在战争中俘虏的外地人?(刘妍)

(编辑: 枕戈 )

古代》:尼安德特人也是革新者

作者:任霄鹏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2007-6-20


图片说明:尼安德特人复原图像。

    英国考古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没有创造力。他们不断改进石器工具的制造技术,并且不断扩张其生活领地,这证明他们与智人类似,也是一群革新者。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古代》(Antiquity)杂志上。

    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12万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分布于欧洲和西亚。尽管他们和现代智人拥有共同的祖先海德堡人,但二者属于不同的人种。

    发展成现代人类的智人大约15万年前在非洲出现,5万年前离开非洲,到达欧洲。长期以来,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现代智人在欧洲取代尼安德特人之后,因为随着这种取代产生了工具革新。科学家一直认为,尼安德特人在被取代前的这段时期是平淡无奇的,他们在人类文明和进化史上并没有多少亮点。

    不过,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考古学家Terry Hopkinson通过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并不符合考古证据,尼安德特人不但改进了石器工具的制造技术,而且能够适应欧洲大陆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

    Hopkinson表示,5万年前非洲智人在石器工具类型(如专门的打磨工具)和捕猎方式上“灵光乍现”,其中的许多特征和印记实际上是非洲原始人类从30万年前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也是如此,他们在工具制造技术上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除了石器工具技术上的革新外,尼安德特人还将居住地从西部欧洲扩展到中欧和东欧的区域,而那里的自然环境是他们的祖先海德堡人不能适应的。Hopkinson说,“向东扩张表明,尼安德特人有能力适应强烈的季节性环境变化,合理地照料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Hopkinson表示,“尼安德特人总是被当作缺乏创造力的代表,因为人们往往将革新认定为是智人的特征。而现在这些证据表明,我们很难再将尼安德特人排除在人类这个概念之外。”(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