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迄今最早动物化石记录被前推5000万年 作者:朱小卫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4-8 21:52:23 本报南京4月8日讯(记者朱小卫)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以该所研究员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这一成果以《陡山沱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为题于4月5日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据介绍,实验表明动物胚胎能够保存为化石,寒武纪早期地层(约5.4亿年前)含有无可争议的胚胎化石记录。1998年,肖书海等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报道了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地层中(约5.8亿年前)大量的磷酸盐化动物胚胎化石,这之后瓮安陡山沱组地层发现了更多类型的动物胚胎化石和微型动物成体化石。2004年和2006年,陈均远等在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了两侧对称动物“小春虫”和有极叶构造的动物胚胎化石等,这就是著名的“瓮安生物群”。它代表着地球上已知最可靠的早期动物起源的化石记录,被认为是近代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4项重大成就之一。然而,关于“瓮安生物群”中胚胎化石的认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去年年底,美国学者拜雷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把“瓮安生物群”中原被解释为动物胚胎的微体化石与从非洲纳米比亚海湾发现的一种巨大的氧化硫细菌(Thiomargarita)加以比较,认为陡山沱组保存的球形化石是巨大硫细菌化石,而非动物胚胎化石。与此同时,如果不解决年代问题,“瓮安生物群”的化石是否代表地球最早的动物化石记录就不能肯定。 为解决这些科学问题,以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最近在华南作了大量的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对“瓮安生物群”及相关地层的年代,即处于地球生命演化重要阶段的埃迪卡拉纪提出了新的年代划分方案。为验证和进一步解决这一时期的年代问题,他们于2006年下半年在三峡地区展开了一种称之为“疑源类”的微体化石及其地层学研究。他们选择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开展研究,对陡山沱组大量发育的燧石(硅质)结核开展逐层采集样品。通过实验室的岩石切片,尹磊明等从600余个薄片中获得了大量原位保存的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疑源类”化石。 尹磊明说,当他们进一步研究一类以前作为“疑源类”、被称为“Tianzhushania”(天柱山球藻)的微体化石时发现,在600余个薄片中仅有的几片微体化石上显示出具有2至16个分裂球的动物胚胎发育特征,并首次发现这些分裂球外部有复杂装饰的有机质包被壁,而且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与现生动物(如节肢动物)的滞育卵囊胞内含早期卵裂的胚胎很相似的证据。从而可以否定其藻类化石的属性,当然也不是拜雷等认为的巨大硫细菌,而是动物的休眠卵。 尹磊明认为,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000万年。该研究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胚胎与其他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同时,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另一个探讨早期动物胚胎化石的窗口,即燧石结核中的硅质微体化石将是寻找早期动物化石记录的重要途径,也为探讨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出现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的窗口和思路。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007年4月5日 休眠包囊图象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尹磊明研究员为首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该项成果发表在4月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题为“陡山沱滞育卵囊中动物胚胎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