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洋大海正在消失! 作者:扬怀辉 摘要/内容:太空探恻资料,表明火星曾有过海洋,但现在的火星一滴水也没有。地球的海洋的前景又如何!本人经过长期考查与研究,发现地球的海洋也正在走向消失!,只是地球海洋消失的速度远比火星慢而已。现在的海洋仅相当于原始海洋的4%。 语言:中文 类型:书稿 关键词:汪洋大海正在消失 URL:http://www.sciencenet.cn/material/material.aspx?id=39 授权声明:允许编辑转载 汪洋大海正在消失…… 作者 杨怀辉 写在前面 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表面71%的面积是海洋,陆地只占29%,人们甚至称地球为水球。面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汪洋大海,从来没有人认为海洋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地认为:从地球诞生后不久,海洋也随之诞生,陆地也同时产生,从那以后,海洋的面积与深度就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过去如此宽广,将来也永远如此宽广。 本文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实地考察,并查阅和参考了许多考古学、地质学的资料,意外地得到一个重大发现,一个足以振惊世界的大发现:地球上的汪洋大海,正在以人们不易觉察的速度走向消失! 本书将以确实的证据,向人们揭开人们未知的汪洋大海的已过去的发展史:地球上的汪洋大海不但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变化极大!可以说在地球漫长的发展史上,变化最大的就是海洋。地球最初形成的原始海洋竟有上百公里厚,即有十多万米深,经过四十多亿年的演变,而今的海洋的深度已不足4公里,只有3800米深,不足原始海洋的4%。 在十多亿前,地球表面还全是汪洋大海,连个孤岛也找不到。直到八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陆地,只有数量很少、面积很小的几个孤岛,飘浮在汪洋大海之中,那时的地球才是真正的水球。5.8亿年前,由于比较大的浅海,很小的陆地的出现,复杂的多细胞海洋生物,才开始大量出现。 在四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陆地,那时的陆地面积,仅相当于现今陆地面积的七分之一,而且并不连成一片,其中较大的陆地只相当于今日面积较大的岛屿。随着大海的消退,稍惟大一点面积的陆地的诞生,滞留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中的海洋生物开始被迫向陆地生物进化。陆生动物、陆生植物、开始诞生,开始了地球上生物进化史上新的一页。 在二亿年前,即恐龙开始诞生的时候,那时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只有现今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狭窄的陆地上到处是河流和湖泊,温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使陆地上的植物生长非常旺盛,充足的食物、适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恐龙繁荣的时代。 在近几亿年内,地球上的海洋消退速度即海平面下降速度,平均为200米/亿年左右。任其完全自然发展,地球上的海洋将在十多亿年后完全消失。如果人类大规模使用氢气作燃料,地球上海洋将在短短数十万年后,甚至几万年、几千年后就会消失,那时的地球将变成第二个火星,地球上将滴水无存,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将荡然无存,多么可怕的后果!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之一,便是向全世界、向全人类、向人类的子子孙孙,发出一个危险的警告:为了保护海洋、为了保护地球上宝贵的水资源,为了能使人类在地球上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需绝对禁止使用氢气作燃料!不然的话,到那时事情已无法挽救,后悔也没有用了,“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将很快就会到来。 亲爱的读者,您相信吗?相信海洋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吗?看了本书后,您就会完全相信了。您可以把本书当作科普作品去欣赏,也可当作严肃的学术著作去研究、讨论。作者欢迎有兴趣的人们对本书的内容展开争论。只有勇于争论、科学事业才会发展。本书还提出了与海洋、与水有关的人类起源的新学说:“水猿才是人类的真正的祖先”。本书还提出了与海洋起源有关的地球与太阳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的新的学说:“宇宙循环论”。 欢迎读者对它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争论。本书的资料来源比较广,如有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本书不是很专业的学术著作,它只是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想法写出来,与人们交流,为人们提供一些资料。我想它对科学事业总会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为人们带来一些新的知识与乐趣。 目 录 第 一 部 汪洋大海正在消失…… 一、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起 二、地球上的汪洋大海正在消退…… 三、海洋究竟以多大的速度在消退? 四、汪洋大海在消退,其中大量的水跑到那里去了? 五、必须重写的地球与海洋的发展史 六、海洋的消退,对生物的进化及对人类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七、海洋的消退与大陆漂移 八、近代,水资源正在逐年减少,海洋消退的速度在加快。 九、大规模使用氢气作燃料后果严重:汪洋大海将迅速消失! 十、酒 精 时 代 第 二 部 水猿——人类真正的祖先 一、水猿的诞生 二、海猿 三、从水猿到类人猿到人类 第 三 部 宇 宙 循 环 论 一、“大爆炸论”科学根据不足 二、宇宙循环论 三、打陀螺与星球自转 四、星球自转与公转 五、多数星球、星体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六、星际云与地球大冰期 七、“大爆炸”——太阳系的起源、地球与海洋的起源 八,恒星起源新说 第 一 部 汪 洋 大海 正 在 消 失…… 一、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起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乘飞机、坐火车、汽车从祖国各地、从世界各地来桂林观光旅游。 桂林确实是山青水秀,风景美丽,山是青青的,尽管是石头山,上面复盖的土层很薄,有的地方几乎没有土,却也长满了树木花草。山的形状稀奇古怪,山中还有许多溶洞,溶洞里风景绚丽多彩。 桂林的河水干干净净、清彻透底,百里漓江,更是一幅百里画廊,如诗如画,人称“梦幻漓江”。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由于桂林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造成的。桂林那些美丽的山峰都是石灰岩,即地质上的喀斯特地形。石灰岩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它遇上碳酸就会被溶解,变成碳酸氢钙,能溶入水,随水流走。天上落下来的雨水和地上流水,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就含有微量碳酸,它就能溶解很少一部分石灰岩。大量含有微量碳酸的雨水和地上、地下的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石灰岩,终于将石灰岩山峰雕塑得稀奇古怪,美丽无比。雨水与地下水共同作用,水滴石穿,将坚硬的岩石山琢磨出一个一个巨大的岩洞,并把它们内外都装饰得奇形古怪,十分华丽。 桂林的水之所以四季常清,桂林的山也四季常青,石头山也长满了树木花草,主要是因为桂林的雨水十分丰富,每年的降雨量多达2000毫米左右,成为中国降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最多的一年竟有半年是雨季。如此丰富的降雨量,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桂林之所以能“山水甲天下”,丰富的雨水是造就美丽桂林的主要功臣。 桂林市地处北回归线附近,而世界上同纬度的其它地方,尽是干旱的沙漠地区。只有中国的南部,包括桂林地区,却降雨量丰富,成为美丽的绿色的原野。这要归功于青藏高原,高高的青藏高原挡住了干燥的西风,从北印度洋、西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给中国南部的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雨水,使中国南部成为风景美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桂林除了“山水甲天下”外,还有一样鲜为人知的“甲天下”:那就是桂林的石头山,不仅风景美丽,而且含有十分丰富的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化石。化石数量之多,足可以“甲天下”,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天然“化石库”。 在桂林市南郊,有著名的南边山化石群,而在桂林市最北、也是广西最北的全州县,在全州县的凤凰乡与兴安县界首镇交界处,在高大雄伟的海洋山脉的山脚下,有一连串低矮的、其貌不扬的石灰岩山峰群,这里石灰岩含有非常丰富的化石。 全州县凤凰乡是本书作者的故乡,这儿是湘江的源头地区,只要不是洪水季节,湘江水总是清清的、透明的,透过河水可以清楚的看到河底的卵石、游动的鱼虾。清清的湘江水轻轻地流过全州大地,养育着两岸几十万人民。本作者虽然在外工作,只要有空余时间,也常回故乡走走,探望父老乡亲们,重游故乡的青山绿水,重温故乡之情。 那是1990年春天,本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故乡的春天,非常美丽,田野上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山上开放着不少红艳艳的山茶花(书名叫映山红),万绿丛中一点红,非常显眼。 为了观赏更多的美景,作者兴致勃勃地爬上故乡村后的一座石山,极目远望,大好河山尽收眼里。作者亲身观赏了春天的美丽,呼吸到大自然新鲜空气,心情十分舒畅。作者一口气爬过好几座小山,后来作者爬山爬累了,便坐在一堆石头上休息。那堆石头是乡亲们开山放炮炸出来的新石头,用来建房屋、修公路用的。要么自己建房用,要么就卖给别人,挣点工钱。 坐了一会儿,作者低头看了一下脚底下的石头,突然发现这里的石头与自己以往见过的石头不同;在青黑色的石头里,散布着一些百色圆圈,十分显眼。引起了作者极大的兴趣,便拿起那些石头,仔细观看,这些百色圆圈十分规则,好象是人们精心刻画出来的。作者虽然不是专业考古学家,但完全可以断定这是化石,一般的天然石头决不会产生如此规则的、美丽的圆形图案;而且可以断定它是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因为它的形状很特别,陆地上没有这种动物和植物的类型。只不过作者没有专门去学过古生物学,弄不清这些化石的种类,它们叫什么名称?生存的年代有多久?作者心想这些化石的年代一定非常久远。因为它们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镶在坚硬的石灰石里面。 在确认黑色石头里的百色圆圈为化石后,作者的兴趣更大,便仔细地观察一个又一个石头。结果,竟发现这里的化石多得惊人,几乎每块石头都有几个化石,而且大大小小的石块都含有化石。那些没有泥土复盖的、裸露的未炸开的岩石里面,更含有数不清的化石。 化石的品种,也不只是白色圆圈一种,还有白色的长条形的样子象一节小香肠似的、大小如人的手指、镶在黑色的石灰石里,好象还在水里游动似的,十分生动。这种纵切面的化石,把一个古生物的模样完整地描绘出来了。而作者最先见到的那种白色圆圈化石,则是横切面化石。还有一种化石个头很小,眼睛分辨不清它,只看见黑色大理石里镶着无数百色的小点,就象黑夜里黑黑的天空中闪烁着无数的星星。 还有一种化石,呈白色长条状,其宽度只有几毫米。无数长条状白色化石呈放射状排列在一起,互相交织在一起,好象一片片生长旺盛的草丛,估计可能是海洋植物——海藻类的化石。 在观察完坐过的这一堆石头及附近的岩石后,作者在附近一带到处走走,看看其它地方还有没有化石。令人惊奇地是,作者发现这一带石头山都有极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数量多得无法计算,但形状、种类却都差不多。 为了弄清楚这天然化石库究竟有多大呢?作者很有兴趣地爬了一个石山又爬过一个石山,直到累得走不动了,仍找不到尽头,只好打道回家。作者估计:就数量而言,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洋生物化石库了。 作者自己的家在桂林,乘汽车回桂林,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家。近几年桂林市使用天然大理石街砖铺人行道,在回家的路上,作者仔细地观察脚下的街砖,竟发现铺在人行道上的大理石块,也含有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比全州县凤凰乡的化石品种多得多,其形状更丰富多彩(见照片)。铺在桂林市区人行道上的大理石街砖,并不是来自全州县,因为全州县没有大理石加工厂。它们来自桂林市所辖的近郊及灌阳县、阳朔县等地,那里有很多的大理石加工厂,所以这些街砖里的化石就来自近郊及灌阳县、阳朔县等地方。 最近,在桂林新修的外环路——万福路,作者在为修路炸开的黑色的石灰岩及石灰石块里,也发现了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当地的海拔为150米(平地)——300米(山顶)。不过,只有黑色的石灰岩里才有,而颜色比较浅、比较鲜艳的石灰岩却没有,可能是它们变质以后把化石消灭了。因此可以说,在大桂林市的众多风景美丽的石山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只是没有人去仔细考察、研究它们吧了。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化石被当作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可在中国、在桂林,人们却把化石当作垫脚石,任千人万人践踏它,满不在乎!不知是文化或认识上的差异,还是人们不识宝? 以前,作者只在书上、报纸上见到过,关于广西在二亿年前还是汪洋大海的叙述,但从未放在心上。这次作者回故乡,亲自发现了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亲自找到汪洋大海变成陆地的铁证。这才真正的相信了广西是由汪洋大海变成陆地的说法是科学的结论。打那以后,作者开始留意有关广西是由大海变成陆地的有资料,有关广西沧桑巨变的有关资料。结果发现,有关能证明广西在二亿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的证据,并不只有广西北部桂林地区的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都安县、大化县的千山万弄里,人们也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人们准备开发以观赏化石和当地奇特风景的独具特色的旅游。 在流经百色与南宁地区的右江河谷地带,人们找到了远古海洋生物——鹦鹉螺化石。在南宁市周围地区,人们还发现大量五千万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 除了化石外,另一个能证明广西曾经是大海的证据便是锰矿。广西有比较丰富的锰矿,如闻名全国的“八一锰矿”,以及分散在许多县市的中小型锰矿。 广西的锰矿,多数是锰结核矿,锰结核矿呈颗粒状态,大小如人的手指头或黄豆粒一般,只有少数大块锰结核,重几公斤到十几公斤不等。锰结核矿存在于黄土或黑土之中,是典型沉积矿,将含有锰矿的泥土用水冲洗干净,便可得到纯锰矿了。 在广西很多地方的土壤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锰结核矿,不过有许多地方的泥土中的锰矿含量太少,没有开采价值,只有那些含锰矿比较丰富的土壤,才具有开采价值。 锰结核矿生成于海洋中,现代海洋的底部就有大量的锰结核矿,所以在广西到处都有的锰结核矿,它足以证明:广西这片广大的陆地在远古时代 ,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海底。既然二亿年前广西还是大海,作者总觉得那古广西海非常宽广,并对此深有体会: 作者的本职工作是搞公路建设的,由于工作关系,作者的足迹踏遍了广西的八桂大地。作者到过广西最南的港口:防城港、钦州港,参加了南防铁路的建设。在那里,作者第一次看到了波涛汹涌、广阔无边的大海,还下海去游泳,亲身体验到大海宽广的胸怀。作者到过广西最东的城市梧州市,参加了梧州市环城路的建设。作者到过广西最西的隆林县,在广西与贵州省交界之处,参加过盘百公路的建设,见到过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广西有多大,火车以平均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从广西最北的全州县跑到广西最南的凭祥市需要十多个小时。作者多次乘车穿过了广西,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宽广,广西的宽广。 广西作为中国一个省级单位,面积二十三万平方公里,在全国省级单位,不算很大,但也不算小了。相当于外国一个中等国家,如欧州的罗马尼亚,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朝鲜加韩国的朝鲜半岛。广西人口将近五千万,在外国算一个大国了。 从1990年春天的那次故乡之行后,作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广西这么大、这么宽的面积,从汪洋大海变成陆地,那么多的海水到底到那里去了?难道它跑到天上去了不成? 广西由汪洋大海变成广阔的陆地的沧桑巨变,谁主沉浮?究竟是地壳上升,还是海洋在下降?导致了广西由大海变成陆地? 作者在1990年以后的数年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有一天,作者在辅导自己的孩子做作业时,忽然想起中学时学过的化学,想起了水的化学分子式——H2O,这才恍然大悟;在大海变陆地的过程中,大量的海水,果然真的是跑到天上去了! 亲爱的读者,您相信海水能跑到天上去吗? 这个近乎天方夜潭的故事,是真的吗? 本书将会给您一个满意答复! 自从作者弄清了海洋消退的原因后,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海洋发展史的探索,下决心要弄清地球海洋发展史的来龙去脉。这是一个还未有人涉足的陌生的领域。作者在百忙的求生存的工作的空隙中,注意收集有关海洋发展史,有关大海变陆地的材料。 结果收获颇丰,大量的考古资料、地质资料表明:不仅广西是由大海变成陆地的,在全中国、在全世界,更多、更宽广的大陆都是由原来的汪洋大海变成陆地的。 二、地球上的汪洋大海正在消退…… 桂林地区众多的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的化石,它是一个有力的物证:它证明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两亿多年前这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想一想吧!桂林地处广西北部,人们都称之为桂北地区,离现在的海洋,最近的也有六、七百公里,即有千里之遥。在桂林以南的广西其它地区,和广东省离大海更近,更靠近南海。 既然桂林地区两亿年前是大海,所以不仅是整个广西、而且连广东省当时都是大海。广西加广东总面积超过一个日本国,由此可见,当时的海洋多么宽广! 既然广东、广西在二亿年前是汪洋大海,那么中国其它省市,在二亿年前是否是大海呢? 作者到处搜集资料,结果众多的考古地质资料表明,不仅是广东、广西在二亿年前是汪洋大海,中国还有更多省份、更广大的地区,在二亿年前都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广西、广东省,绝大部分是属于珠江流域,从广西、广东往北,便是长江流域。 长江是世界上第三的大河,每年的流量达一万多亿m3。长江流域面积宽广,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包括上海市、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重庆的大部分地区、陕西、甘肃的南部,云南、青海的一部分地区。 有关地质资料表明,长江流域如此广大的一大片陆地,在远古时代却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古扬子海。古扬子海非常宽广,东起现在的上海,西经现在青藏高原,西亚地区,连接欧洲的古地中海,直达欧洲,当时的青藏高原,也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古扬子海直到二亿多年前,才开始逐步退去。从那以后,昔日的汪洋大海变成了陆地,慢慢地演变成今天广阔的长江流域大地。今天,长江流域还遗留着大海的遗迹: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湖泊,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丰富的化石燃料、沉积矿:石油、天然气,铁矿等。海拔非常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下游的长江三角洲,海拔仅在10米以下。因此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大海变陆地的时间更短,只有几千万年。 从长江流域往北便是华北大平原,它的海拔平均仅50米左右,它们在一亿年前也是一片大海,由黄河、淮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填平了大海底部,形成海底平原。后来由于海平面下降,使昔日的大海变成今天宽广的大平原,华北平原的耕地面积占全中国的40%。 从华北平原往西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储藏着丰富的煤碳资源。在2亿前到几千万年前,它不是高原而是海拔很低的丘陵和低地。当时气候温暖多雨,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由于降水量丰富,洪水常常光顾这里,洪水带来大量泥沙,掩埋了森林。洪水过后,顽强的树林幼苗,在掩埋了原来的森林的泥土上,又生长起来。不知过了多少年,新长成的森林,又一次被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洪水退后,泥沙上面又重新长出新的森林。就这样天长日久,被泥沙掩埋的树木,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下,逐步碳化,经过漫长的年代和重重的压力下,变成埋藏在地下的一层又一层煤碳。昔日的泥沙则变成页岩,复盖在煤碳上面,形成了今天煤矿地区的地质特点。黄土高原上的丰富的煤碳资源就是这样形成的。 到了今天,昔日黄土低山地,海拔升高了,变成黄土高原。气候变冷、变干燥,降雨量越来少,加上人类的开垦活动,已没有什么成片的森林了。 从华北大平原往北,则是蒙古高原。有关的考古资料表明,位于蒙古高原南部,邻近华北平原的锡林格勒盟,在2亿——6亿年前,这里也是一片汪洋大海。所以蒙古高原南部在2亿年前是大海,2亿年前之后大海逐步退去,大海变成陆地。那时候、这一片大地海拔低、降雨丰富,气候温暖,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今日蒙古高原南部,埋藏着丰富的煤碳资源,就是那时候的茂密森林演变而来的。 而今日的蒙古高原南部,已是沙漠戈壁不断扩张、干燥少雨的高原。没有沙漠的地区,也只能长草,森林已难以生存,亿万年过去,这里的气候、环境条件变化巨大。 从华北平原往东北,便是东北大平原,它的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东北大平原,除了农产品丰富外,地下还盛产石油,著名的大庆油田就在这里。 凡是有石油产出的地方,它在远古时代不是大海便是大湖。因为石油是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主要是海洋动物演变而来的。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死后沉积在海底,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了它,从而保存下来,天长日久,慢慢的变成了石油。当然石油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一是气候温暖,便于海洋生物大量繁殖。二是海洋附近有陆地或山地,可供应泥沙。三是降雨量丰富,经常涨洪水,有洪水带来泥沙才能将海洋生物淹埋,保存下来。四是有存油的地质条件,如凹地、不透水的地层。 东北平原盛产石油,它证明了现在的东北大平原,在1亿年前还是一片大海。由于它的西部是蒙古高原(当时它并不高),西北部是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脉,所以它是一个内海,很象一个巨大的湖泊,就称它“古东北海”吧。那时,在古东北海周围,西部的蒙古低地,西北的大小兴安岭,东面的长白山脉,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所以如今的东北地区不但盛产石油,也盛产煤碳。 我国除了东北平原盛产石油外,西北地区的沙漠戈壁,也盛产石油、天然气。它说明现在是沙漠戈壁的西北部分地区,在一亿到二亿年前,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或是大湖泊。如塔里木盆地,在一亿多年前,它与青藏高原连在一起,都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现在它却是世界第二大沙漠。青藏高原在一亿多年前;也是一片汪洋大海,从那以后,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推移,把青藏大地顶出水面,青藏大地由海洋变成低海拔的平地,再由平地逐步升高,变成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综合我国各地的考古资料,可以描绘出我国现今领土,在二亿年前的地形图。可以看到:我国现今的领土在二亿年前大部分都泡在水里,大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二亿年前,从南方的广东、广西,到长江流域,再到北方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大平原,都是汪洋大海。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等地区,也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只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二亿年前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山地。当然,时间再往前推,四亿年前——五亿年前,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也都是海洋。因为人们发现那里有四、五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如著名的云南祿丰化石群,那里有大量的5.8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曾在考古界、生物界引发一场大争论,争论的中心内容是:生物进化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而实际上呢,生物进化既有渐变也有突变的,并不总是一样的。 人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面积相当于一个欧州,占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如此宽广的领土,仅在2亿年前,它还大部分是海洋,如此沧桑巨变,如何解释? 以往人们在地质与考古的研究中,发现某个地区是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往往用海平面不变、而地壳上升,来解释海洋变陆地的巨变。这种理论对于某个具体地区而言,它可能是正确的。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确实是由于地壳上升,而由大海变成陆地的,再逐步升高,变成高原的。 但是我们中国大部分领土,仅在2亿年时间就由茫茫大海变成宽广的陆地,用海平面不变、地壳上升,来解释如此大面积的海洋变成陆地的现象,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根据有关地质资料表明,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在近2亿年内,没有发生这样巨大的上升运动。 唯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大海在消退!海平面在下降!正是大海的消退,海平面的下降,使我们中国大多数地区,在仅仅2亿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由茫茫大海,变成了广阔的陆地。 三、海洋究竟以多大速度在消退? 既然是海洋的消退,海平面的下降,使昔日大面积的汪洋大海变成今天广阔的陆地。那么,海洋究竟在以多大速度消退? 这里,以地壳比较稳定的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来计算海洋消退的速度: 如果我国东部地区,在2亿年前是一片平均深度为200米的浅海,而现在我国东部的多数地区为平均海拔200米左右的低矮丘陵地区。从这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来:海洋的消退速度即海平面下降速度为200米/亿年,即1米/50万年。以200米/亿年的下降速度计算,现在海拔在400米以下的陆地,在两亿年前都是一片茫茫大海。 世界上海拔低于400米的陆地非常广阔,亚洲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有大面积的西伯利亚大平原,还有大面积低于海拔400米的森林地区。今日的俄罗斯盛产石油,证明了它的大部分领土在一亿年前到二亿年前是汪洋大海。南亚印度有大面积海拔很低的平原: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盛产石油的西亚地区,即中东地区,多数地区海拔也不高,在几千万年前,它们还是大海。 欧洲也有大面积海拔很低的平原:如东欧平原。北美洲低于海拔400米的有大面积的平原和草原及丘陵地区,如密西西比大平原。南美洲也有大面积低于海拔400米的低地和平原,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大平原。 所以在2亿多年前,地球上的陆地面积,还只有现在的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在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为海拔800米。以200米/亿年的海平面下降速度计算,4亿多年前,地球上陆地平均高度的海拔为零,与海平面相等。不过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完全平坦,现在海拔超过800米的高原面积并不少。因此,在4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面积较大的陆地了,大约相当于现今陆地面积7~8分之一。 考古资料表明:在4.4亿年前,海洋生物开始向陆地进军,因为那时已经有了较宽的陆地了。由于海洋的消退,一部分原先的海洋变成了陆地,那些没有跟着海洋一起撤退的海洋生物,被留在陆地上的湖泊里、江河中。有些湖泊是季节性湖泊,旱季时水很少或没有水,生活在水里的原海洋生物,为了生存被迫开始向陆地生物进化。海洋植物向陆地植物进化,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由此开始诞生了陆地植物、陆地动物,开始了生物进化史上新的一页。 以上考古资料与我们前面计算出来的海洋平均下降速度相吻合。它证明了前面关于200米/亿年的海平面下降速度的推算是正确的。 四、汪洋大海在消退,其中大量的水跑到那里去了? 地球上的海洋的平面正在以每亿年约200米的速度下降着,海洋又是那样宽广,现今的海洋还占地球表面的71%,可想而知,在海洋消退过程中要损失多么巨大的水量! 如果2亿年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为4.4亿平方公里,平均下降200米/亿年,等于每亿年损失8.8亿亿米3的水量,每年损失8.8亿米3的水量,每天平均损失约2.3百万米3的水量。由于水的比重为1:1,1米3的水等于1吨,所以也是说,地球平均每天损失约二百三十万吨水。这个损失相当惊人,它等于每60年永久性的消失一条黄河的流量。长江每年一万多立方米的流水量,只需二千年便永远地消失了。而地球上又有几条象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那么,地球上每年损失8.8亿米3的巨大水量跑到那里去了呢?难道它们跑到天上去了?对了,这巨大的水量,果然真的是跑到天上去了,它们挣脱地球强大的引力,离开地球逃到太空中去了。 现代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地球有强大的引力,足以牢牢地吸引住它表面的一切物质,使任何物体都难以逃脱它的魔掌,现代火箭要达到11公里/秒以上的速度,才能逃脱地球的引力跑到太空中去。 那么,地球每天所损失的成千上万吨的水,又是怎样逃脱地球的强大引力,跑到太空中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水的物理性质说起:水的分子式是H2O,就是说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它们的比重是2:16。按重量计算,在九公斤水中,含有1公斤氢,8公斤氧。水的物理性质非常稳定,在一般的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只有遇到1000CO以上的高温或是电解,才能被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地球的引力虽然很大却吸引不住氢气,所以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没有氢气。只要水一旦被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会立即轻云直上九重宵,穿过大气层,脱离地球,逃到太空中去,而氧气则滞留在大气中。 在地球地面以上一千公里高的高空中,由于离地面远,地球引力的束缚力很弱,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便能逐步散逸到太空中去。因此滞留在大气中的一部分氧气,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逃到太空中去。 所以水一旦被分解成氢气与氧气,就能够逃脱地球的引力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成千上万吨的水之所以能逃到太空中去,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地球上有那些原因,能使成千上万吨水分解呢?自然界有许多活火山,特别是地球形成的初期,火山更多。火山流出来的岩浆,温度极高,达1800CO,能使碰上它的水,大量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春夏时节天气变化无穷,时常伴有许多雷鸣闪电。闪电具有极高的电压,达几万、几十万伏,当闪电爆发时,会使闪电所通过的空间中的水蒸气及雨水,分解成氢气与氧气。虽然一次闪电所电解的水并不多,但闪电十分频繁且分布全球,一年的总分解水量就很可观了。 在地球地面以上100公里高的大气层,由于空气密度小,太阳光线强,宇宙射线也可到达这里。少量上升到这里的水蒸气,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继续上升逃向太空,氧原子则滞留在电离层,慢慢地逃向太空。 绿色植物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在阳光照射下,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把氢与碳等元素结合,制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使之成为植物所需要的养料。氧气则放到大气中去。 有一些种类的植物,分解水的能力很强,所分解出来的氢气,用来制造养料还用不完,就会把剩余的氢气直接排到空气中去。虽然单个植物排放氢气的能力很小,但由于绿色植物遍布整个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与海洋,因此,整个植物界排放氢气的能力,就非常巨大了。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含有碳、氢、氮元素的有机物养料,大部分经过进一步加工,组成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等各个器官,一部分养料则在植物体内直接氧化,产生能量,供植物生理需要。 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有一部分被动物吃掉,经过消化后,一部分组成了动物的身体,另一部分在体内氧化,产生能量供动物生理需要。 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在被植物、动物在体内氧化的过程中,及动植物死后尸体腐化过程中,有机物中所含的氢,大部分经氧化后还原为水。只有一部分含氢的化合物,如氨气(NH3)、硫化氢等则被直接排入大气中,在自然界游离的氨气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会逐步分解为氢气和氮气,硫化氢分解为硫磺和氢气,分解出来氢气则从大气中逃到太空中去,造成氢的损失,氮气则仍留在大气中,硫磺则下落到地面。 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生产1540亿吨含氢的有机物,与此同时,动植物又把几乎同样数量的有机物消耗掉。虽然其中所含的氢,绝大部分经氧化后重新还原为水。但是仍有一部分氢气会直接排到大气中去,如人体在消化食物中,会产生废气向外排放,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放屁,而屁中就有氢气。屁中所含的硫化氢、氨气排到大气中去后,其中的氢也会逐步分解出来,然后从大气层外逃到太空去。所以在地球上每年1540亿吨的有机物的消耗过程中,其中所挥发、所损失掉的氢,即使所占比例极少,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造成地球上的水大量损失。谁也想不到,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生物界,竟要水为之作出巨大牺牲。 绿色植物的出现及繁荣,给地球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却加快了地球上水分的损失,加快了海洋的衰退!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知道,大自然中能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的因素是很多的,因此造成地球上每日都要损失数以百万吨计的大量水分,使地球上的汪洋大海逐步走向消亡。 五、必须重写的地球与海洋的发展史 面对现今占地球表面积71%的汪洋大海,自古从来都没有人认为海洋会有什么变化,人们普遍地认为:从地球诞生后不久,海洋也随之诞生,陆地也同时产生。从那以后,海洋的面积与深度,就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过去如此宽广,将来也永远如此宽广。 通过本书前面论述,人们可以知道:汪洋大海不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极大,在地球的发展史上变化最大的就是海洋。在8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陆地,整个表面全是汪洋大海。只有极少的几个很小的孤岛,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中,时间再往前推,那就连个孤岛也找不到了,所以,有关地球与海洋发展史应该重写。 前面关于海洋正在以200米/亿年的速度在消退的结论,实际上还只是最近几亿年的平均消退速度。海洋形成初期的消退速度更快,远大于200米/亿年的速度: 1、原始海洋有上百公里深。 前面论述的关于地球上的海洋,现正以200米/亿年的速度在消退。如果以此速度推算,地球上的海洋在四十亿年前诞生时的深度为一万五千米左右,即十五公里深。这个数字足以使全世界的人们大吃一惊,谁也想不到,地球最初诞生的海洋,有如此之深。但比起天王星,海王星等外行星来说,如果地球的原始海洋只有15公里深,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小得可怜。 据星际探测资料表明,在天王星、海王星上竟有七、八千公里厚的海洋。在厚厚的大气层的重重压力下,那里的海洋竟有二、三千度的高温,足足可以把钢铁熔化。天王星、海王星的质量比较大,引力也很大,所以它们表面的水分是跑不掉的,原始海洋可以完全保留下来。 就是在木星、土星、天王星的较大的卫星上,也有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厚的结成冰的海洋。有的卫星的构成物质的成分中竟有一半是水。 综合星际探测的资料,估计地球上最初形成的海洋应该有上百公里厚,也就是有十万米以上的深度。因为地球虽然是个比较小的行星,但也比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卫星大很多倍,木星、土星、天王星的卫星都有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厚的冰海洋。所以地球上最初形成的海洋,有上百公里厚是不足为奇的。 根据火星探测的资料表明,火星上也曾有汪洋大海,有过洪水泛滥的历史,火星的海洋在它形成的初期,也可能有几十公里深。但是它为什么现在却没有水呢?其原因并不复杂,火星的体积、质量,都大大的小于地球,它的万有引力比较小,水不用分解为氢气与氧气,只要变成水蒸气,就可以逐步逃离火星。虽然火星离太阳比地球远,但照射到火星上的太阳光和热,已足以使火星上的水逐步蒸发掉。因此,火星上的海洋仅仅保存了数亿年,在三十多亿年前便完全消失了。 太阳系的巨行星——木星,它的质量巨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牢牢抓住氢气,使它跑不掉。由于木星抓住了大量氢气,成了一个巨大的氢气球,它表面是厚厚的以氢气为主的大气层,氢大气层下面是液氢海洋,液氢海洋竟有五千度的高温。木星在它形成的初期,可能也抓到大量的水,但是在五千度的高温下,水分子早已分解成氢和氧了。所以木星上是没有水的,只有木星的卫星上,有已结成冰的冰海洋。 土星也是巨大的行星,它的情况与木星差不多,也是一个含丰富的氢的行星,也有高温的液氢海洋,土星也有好几个卫星,其中较大的卫星上有丰富的水但已结冰,形成了很厚的冰海洋。 2、地球上的海洋消退速度并不是均恒的! 根据星际探测的资料推算,地球上的海洋在形成初期应该有上百公里厚,即有十几万米深。但根据考古学的地质资料推算,地球上海洋形成初期却只有十五公里厚,即一万五千米深,相差十倍,为何相差这么巨大呢? 这个巨大差异,说明地球上海洋消退速度并不是均恒的,二百米/亿年只是地球上最近几亿年的平均消退速度。在十多亿年前的海洋消退速度,要大大快于这个速度,地球海洋形成初期,海洋消退速度更快。而且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很难找到地球形成初期的地质资料,来考证地球海洋形成初期的深度。所以根据星际探测资料推算、根据地质资料推算出来的海洋形成初期的深度是有差别的。 造成地球形成初期海洋消退得快的原因有很多: (一)地球形成初期的自转速度相当快,有人根据考古资料计算出;在三十多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只需四小时。所以在那时,地球赤道上的地面自转速度达每小时一万公里,每秒钟三公里,这个速度是月亮绕地球的速度每秒钟一公里的三倍。地面如此高速运动,必然带动地面上的空气也高速运动。 由于空气随地球自转而高速运动,离地面比较高的空气包括水蒸气,很容易逃脱地球的引力,逃到太空中去。那时的地球高速自转,象一个巨大的甩水器,从赤道上空把大量的水蒸气甩到太空中去,所以在地球形成初期海洋消退速度比较快,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球高速自转。 (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球海洋形成初期时地壳还不太稳定,经常大规模爆发火山,火山喷发出来的高温岩浆能将与它接触的水分解为氢和氧,水一旦被分解为氢和氧,其中的氢气可以直接升上高空,逃离地球。氧气则滞留在大气中然后逐步逃离地球。由于当时地球的表面全是海洋,所有火山暴发喷出来的高温岩浆都会与海水接触,可使大量的水分解为氢和氧,喷出海面。因此频繁的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了地球海洋形成初期,每日每刻都要损失大量的水,使海洋消退速度比较快。地球上的海洋从形成初期到三十亿年前,海洋消退速度约为四公里——三公里/亿年。 (三)在地球形成初期,月亮还是一颗运行在地球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一颗比较小的行星。它运行的轨道不太园,椭园度比较大,有时会与地球运行轨道相交,在三十多亿年前,月亮运行到离地球非常近的距离时,被地球引力捕获,成为地球的卫星。这归功于月亮的运行轨道进入地球引力范围的角度,正好合适。如果角度不对,不是与地球相撞,便是擦身而过,逃离地球。月球成为地球卫星后,带给地球最大反应是,使作用于地球表面的引潮力,比以前只有太阳时大多了,在月球与太阳的巨大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步放慢,每天的时间越来越长。 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放慢,地壳越来越稳定,地球上海洋消退速度逐步放慢,在二十二亿年前,放慢到一公里/亿年。 当地球自转速度放慢到每周十二小时后,地球赤道上空的甩水作用基本停止。大约在十八亿年前,海洋消退速度放慢到五百米/亿年。 十亿年前海洋消退速度,放慢到二百米/亿年,与现在持平。 六、海洋的消退对生物的进化及对人类的诞生的作用 地球上最初形成的海洋即原始海洋,竟有上百公里厚,十几万米深,经过四十多亿年的演变,今日的海洋只有不足四公里深,即平均三千八百米深,还不到原始海洋的4%。 当人们知道地球上的海洋曾经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奇!惊奇之余也许会感到可惜,毕竟水是宝贵的资源,而地球却把那么多的水给抛弃了,实是令人们可惜。 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一颗比较小的行星,引力比较小,抓不住氢气,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水资源一点一点地跑掉,而无可奈何!假如地球的质量比现在大很多倍,地球就可以牢牢地抓住水,一滴水也不让它跑掉。但是,如果地球真的把它的原始海洋完全保存下来、或者大部分保存下来,今日的地球表面就会全是汪洋大海,不会有陆地。在表面完全是海洋条件下,地球只能产生比较原始而简单的生命,绝不会产生如被子植物、哺乳动物这样高级的复杂生命,更不会产生人类了。 考古资料表明,地球上最早在三十多亿年前,已诞生了原始生命——单细胞的海洋生物,有单细胞的植物和单细胞的动物。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亿年,直到5.8亿年前才开始出现多细胞比较复杂的海洋生物。原始的单细胞海洋生物,为何在长达二十多亿年的时间里没有什么进化?其进化速度非常缓慢,这其中的原因科学家一直弄不清楚,现在可以找到这个原因了。 原来在三十多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海洋深达6—7万米。地球表面全是汪洋大海,连个孤岛也找不到。在二十多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完全的海洋环境中,生物生存的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生物进化极为缓慢。 直到6亿年前,由于海洋不断地消退,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极小块的陆地,即较大一点的岛屿,还有面积较大的浅海。面积较大的浅海出现,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浅海中水温升高,海水容易搅动,太阳光可以直射到海底,更适宜海洋生物生长,从而促使海洋生物开始了突然性的、暴发性地大进化,5.8亿年前开始诞生了许多种类的多细胞、复杂的海洋生物,开始了生物进化史上的新的一页。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不断地下降。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宽广的陆地,由于海水消退后,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那些没有跟着海水撤退的海洋生物留在陆地上的湖泊、江河中。但是部分湖泊是不稳定的,旱季时水少甚至没有水,海洋生物为了生存被迫开始向陆地生物进化,从此诞生了陆地生物。在4.4亿年前,海洋生物开始向陆地大进军。陆地植物、陆地动物开始大面积、大规模的出现。 二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恐龙等大型动物。恐龙开始出现的时代,地球上陆地面积,只有现在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并不完全连在一起。狭窄的陆地夹在广阔的海洋中间,就象一个个面积稍大的岛屿一样。陆地上到处是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象蜘蛛网一样密布的大小河流,河水滔滔不绝,陆地上降雨量非常充沛,根本没有什么旱季出现。当时不仅是降雨量远比现在多得多,气温也比现在高,充足的降雨量和较高的气温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当时陆地上的植物生长非常茂盛,旺盛的植物给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恐龙得以迅速发展,恐龙家族成员不断扩大,最终占据了整个世界,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一亿多年过去后,随着地球上的海平面在不断下降,陆地面积比一亿年前恐龙开始出现时的面积,增加了一倍,约等于现在的三分之二。大陆面积扩大了,但降雨量却相对减少了,特别是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更加少。冬天的气候开始变得寒冷,随着环境的变化,地面的植物也在不断地演变,适应于高温多雨气候的鲜嫩的蕨类植物,逐步地被坚硬的比较耐旱的被子植物等高等植物所代替。 吃惯了鲜嫩的蕨类植物的恐龙,越来越难找到可口的食物,加上恐龙身体越长越大,成了庞然大物,身体大自然吃得多,于是巨大的恐龙越来越难找到足够填饱肚子的食物,生存条件越来越困难,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恐龙庞大家族走向衰退。 后来,地球遇上了一次特大冰期,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长,恐龙遇上了饥寒交迫绝境,无法生存下去,恐龙因此迅速走向灭亡。 大冰期之后,被子植物开始代替蕨类植物占据了陆地上广大地区,成为植物界新的霸主。哺乳动物代替了恐龙,逐步在大陆上发展壮大。 恐龙灭绝后,又过了几千万年,随着海洋的进一步消退,海平面的进一步下降。地球上出现了更广阔的陆地,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连在一起,形成面积达八千万平方公里的特大面积的陆地。 在欧、亚、非这块极广阔的大陆上,地球上演了生物进化史最壮丽的历史,那就是从猿类到人类的生物进化,经过上千万年的漫长年代的演变,人类终于在地球上诞生了。 然而在地球的西半球,面积稍为少一点的南北美洲,却没有从猿到人类的壮举发生,所以,产生人类这样高智慧动物是需要极广阔的陆地的。 假如地球上的海洋完全不消退的话,到现在还象十多亿年前那样,地球表面全是一片汪洋大海,连个孤岛也找不到的话,地球上将不会产生高级植物如被子植物,也不会产生高级动物,如哺乳动物,当然更不会产生人类了。 所以海洋的大消退,对地球上的生物进化是一件大好事,正是海洋的大消退,让出了广阔的陆地,才促使地球上诞生数量众多的高级动植物种类,形成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最终导致高级动物——人类的诞生。 七、海洋消退与大陆漂移 1912年德国的魏格纳先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二亿多年前,地球上的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一个巨大的古大陆。后来各大陆板块分开,各自向不同的方向开始漂移,南北美洲板块离开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向西漂移,并越来越远。在南北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形成广阔的大西洋。 印度洋板块却与欧亚大陆撞在一起,把青藏地区从海底顶出水面,并逐步抬高,形成今日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各大陆板块经过亿万年漂移才形成今日地球上的海洋与大陆的分布格局。 本书提出的海洋正在消退的学说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点不吻合。因为根据海洋的200米/亿年的消退速度推算:二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面积,只是现今的三分之一,比现在小得多,当时全地球的大陆面积只比现在一个亚洲的面积多一点。而且两亿年前的古大陆板块,并不是连成一片的极广阔的特大陆地。当时古大陆板块的大部分面积都泡在海水下面,只有部分地势高的地方露出水面,形成零星分散的很多块面积不大的陆地,各小块的陆地之间分布着广阔的浅海,极象今日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两亿年前的古大陆板块与其说是大陆,其实在当时它只是非常广阔的一大片群岛而已。 可以这样说:海洋的消退与大陆板块的漂移关系不大,因为不管海洋是否消退,大陆板块照样漂移。大陆板块不仅包括大陆还包括与大陆相连的近海,当大陆板块漂移时,它就带着它上面的陆地与浅海一起漂移。而在更久远的8亿年前,地球表面上的板块运动全部在水下漂移,现在的陆地,那时只是海底高原吧了。 八、近代,水资源正在逐年减少 海洋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在现代史上,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开始了人类大量使用氢作工业原料和燃料的时代,造成了水的更大损失,远超过自然界水的天然损失, 使水资源逐年减少,海洋消退的速度正在加快。 一百年前在北欧,有一个人在海边岩石上,根据当时的海平面在岩石上刻了一个记号。他告诉儿子、孙子们一百年后再去看看那个记号,看看大海有什么变化。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再去观察那个记号时,却发现那个记号已离现在的海平面有一米多高了,这说明不是大地升高了一米,就是海平面下降了一米。 如果按海洋一百年下降一米的速度计算,那是非常可怕的,只需三十八万年后,地球上的海洋就会完全消失!当然仅凭北欧一个点的记录,还无法说明整个地球的海洋的消退速度,现在已达到一百年一米的可怕程度。因为具体到某一地区,地壳升降变化还是有的。不过它还是给人类发出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大海确实在消退!而且正在加速消退! 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国东北地区,在离勃海的海边不远的陆地上,发现一个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发现在五千年前的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高三米。这个速度也比前面推算的200米/亿年的海洋消退速度快三百倍,达到六万米/亿年。如果地球上的海洋真的照此速度消退的话,那么地球上的海洋,早在原始海洋形成初期后不久就干枯了。所以地球上的海洋永未达到三米/五千年的消失速度,即六米/万年的速度,纵观地球海洋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前面关于地球海洋在最近几亿年的消退速度为二百米/亿年的计算,还是正确的。至于某个具体地点,海平面下降速度远大于二百米/亿年,是由于当地具体的特殊的原因引起的,那需要人们专门去研究。不过欧洲的实际记录和中国考古发现,也表明在近代,海洋有加速消退的趋势。 如果人们仔细分析研究一下,有关地球上自然环境变化的现代史,人们还可以体会到地球上的水资源现正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消失着: 根据有关的地质资料表明:地球上的沙漠的出现,距今不到一万年;但今天的沙漠、戈壁及沙漠化的土地,已占据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如:世界上最大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从形成到现在只有六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塔克那玛干大沙漠,从形成到现在也不到一万年。撒哈拉大沙漠的面积有九百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三分之一。亚洲西部,澳洲、美洲都有面积大小不一的广大沙漠。 沙漠里没有水,植物无法生长,人类在那里也难以生存,因此茫茫沙漠渺无人烟,而且沙漠还在不断地扩张!沙漠的扩张除了人类的开垦活动外,主要原因还是水资源正在迅速减少造成的。 地球上水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它还是三年有二年涨大水,洪水常常泛滥成灾,如今黄河很少涨洪水了。从1972年起,黄河开始断流,二十世纪90年代后趋于频繁。黄河断流的原因,除了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外,主要原因还是水资源在迅速减少,黄河上中游的降雨量在逐年减少,能造成洪水灾害的大面积高强度降水更是少见。 根据各地水文观测资料的统计: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降水量正在逐年减少。 有一位姓苏的工人,他是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长大后去南方遥远的广西工作,三十多年后他退了休,有了空闲时间,他才重回一趟故乡。回到哈尔滨后,他到处走走,除了发现城市面貌大变外,还发现一个大秘密:以前常年水量丰富的松花江,现在水量大减。以前东北地区降雨比较丰富,一到冬天下雪量很大,到处是北茫茫的厚厚的积雪,现在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下雪量也来越少,很难再能见到厚厚的积雪了。 在内蒙古,许多以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良牧场,或者是湖泊湿地,现在却变成干燥的沙漠与干涸的大地。每当春天,这里刮起沙尘暴,顺着西北风向东南方向移动,给河北、北京一带,造成巨大危害,沙尘暴在这一带仅有一、二十年历史,以前是没有的。 号称风雪高原的青藏高原,据当地的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地区的降水量也在逐年减少。 长江流域是我国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所以长江的流量很大,但根据当地的水文观测资料显示:长江上游的都江堰,它的上游来水量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以上说的是中国的水资源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世界上也有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如: 巴比伦的兴废: 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和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对人类文明做过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资源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日日恶化,使得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这个地区,使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公元前2500年时,该地区的大麦、小麦的种植面积比例大致是相等的。1000年后小麦只占作物的1/6。又过了800年,由于雨水越来越少,土壤流失和盐碱化越来越严重,完全停止了小麦的生产。土壤流失和盐碱化越来越来严重,雨水越来越稀少,使一个原来土壤肥沃的巴比伦古国,现在变成了不毛之地。 除了人类的开垦活动外,导致巴比伦古国变成不毛之地的主要原因,正是当地的水资源逐步减少,降雨量越来越小,极度的干旱使昔日肥沃的土地,如今变成荒凉的沙漠。 世界上水资源日益减少的事例还有: 近年来非洲大陆的旱灾日益严重,常常造成上百万人死于饥渴,非洲的土地沙漠化也日益严重,其它洲沙漠化也日益扩大,全世界每年被沙漠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 纵观全球,水资源逐年减少正在使许多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九、大规模使用氢作燃料,后果严重!汪洋大海将迅速走向消失! 现在,地球上的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按200米/亿年的海洋下降速度计算,地球上的海洋将在十九亿年后完全干枯、消失。但由于海洋呈铁锅形,上面宽、下面窄,越到底下体积越小,所以地球海洋不会等到19亿年后才干枯,而是在十亿年多一点后就会完全干枯 需要人们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人们对大自然不干扰,任其完全自然的发展下去。地球上的海洋才可再保持十多亿年,如果人类对大自然胡作非为的话,那情况就大大的不同了! 现代工业的兴起大大地加快了水资源的损失,大大地加快了海洋的消退。现代工业遍地开花,许多工业都要用氢作原料,如化肥工业,要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把氧气排到空中去,氢气则拿去与氮气反应生成氨,再一步一步反应生成尿素。整个过程难免要浪费或泄漏不少的氢气。 数以亿计的汽车大军要用大量的蓄电池,俗称电瓶。电瓶在充电、放电时,也会产生氢气,这些氢气是电解水生成的。由于单个电瓶产生的氢气并不多,人们就随意将它不经燃烧就直接向大气排放。单个电瓶产生的氢气并不多,但数以亿计的车辆,排放氢气的总量就非常可观了。 所以现代工业的兴起,开始了人类大量使用氢的时代,在其生产与使用氢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损失大量的氢。氢的损失就是水的损失,因此造成地球上的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损失着。工业生产所造成氢的损失,即水的损失,将成倍地超过自然界的天然损失率。 现在人类还主要使用化石燃料获取能源:石油、煤碳、天然气。但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仅够人类消耗百多年,顶多两百年,一旦化石燃料耗尽,人类将用什么燃料来代替化石燃料。人们都知道,最理想的是用氢气来代替化石燃料,氢气燃烧后,又重新变成水,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是最干净的燃料。因此,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特别是发达国家,人们争先恐后,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如何用最简单、最便宜、最低成本,大量制取氢气,以源源不断地供应人们的巨大需求。 地球大气中是没有氢的,因为地球引力太小,抓不住氢。在地球上要想获得大量的氢,唯一途径是从分解水中获得,用电解、用高温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把氧气排到大气中去,把氢留下来使用。 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做到不损失水分的,因为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然后把氢气拿去作燃料使用,氢气在燃烧后与氧结合又变成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生产和使用氢气的过程中,人们要想完全不损失氢,却非常困难,很难做到甚至完全做不到。氢是一种很轻的气体,又无色无味,一不小心,极易跑掉。如果大规模普遍地象使用石油那样,大量使用氢气作燃料,情况更为严重。不可避免地将损失大量的氢气,也就是大量损失地球的有限的水资源。 现今地球上全部水量为150亿亿吨。按100亿人口计算,每个人只有1.5亿吨水。如果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使用五吨氢作燃料,其中损失达一吨,损失率为20%。由于人类的经济飞快发展,达到这个消费水平并不需要多久。这等于每人每年损失九吨水,加上大自然的天然损失,加上工业用氢,地球上每年将损失一千亿吨水,每十年便可消灭一条长江。按这个损失率计算,只需一千多万年,地球上的水分就将全部损失掉,海洋就将完全干涸。 现在人类还在地球上乘用交通工具来来往往,便消耗了大量的燃料,如果人们去星际旅行,所消耗的能量物质那就更大。一次烧掉几千吨以氢为主的燃料,仅能把几个人送上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在制造几千吨以氢为主的火箭燃料的过程中,在火箭发射的过程中,肯定要损失大量的氢。 如果人类大规模地去其它星球作星际旅行,更会大量消耗氢气,地球上的海洋,将可能在短短的几万年,甚至几千年便可消耗光,海洋将随之消失。 以上说的是海洋完全干涸的情况,实际上如果人类大规模地使用氢气作燃料或工业原料,会使地球每天损失数亿、数十亿吨水,将会使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不用等到海洋完全干涸,人类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末日很快就会到来: 1、 大量的氢跑掉后,剩下大量的氧气滞留在大气层,使大气层含氧量升高,气压升高,将严重威胁到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2、大气越来越干燥,降雨量迅速减少,沙漠戈壁大规模扩张,河水断流,湖泊干涸;绿地越来越少,植物越来越难以生长,食物缺乏,人类与其它动物还能生存多久。 现在,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氢气作燃料,但由于工业化迅速发展。地球上水资源却已明显地在逐年减少,沙漠化日趋扩大。如果人类真的开始大规模使用氢气作燃料,真不知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有多么快! 只要人类一旦开始大规模、普遍地使用氢气作燃料,便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一旦养成使用氢气的习惯,那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要想改正也就难了。 由于人类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20年左右,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便要翻一翻,如果人类使用氢气的规模也照这样高速发展下去。地球上的水资源能用多久,数千年、顶多数万年后,地球上的海洋就要完全干枯。那时,地球将成为第二个火星:没有水,没有植物与动物,一切生命荡然无存,荒凉、渺无人烟。 地球母亲用她最后的乳汁——占原始海洋不到5%的现代海洋,哺乳了人类,贪得无厌的人类吸光了地球母亲的乳汁——消灭了海洋,不但毁了自己,也毁灭了地球上的整个生物界,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是地球上最后的生物,人类之后再也没有生物能在地球上生存,因为聪明的人类将把海洋完全消灭。 如果人类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存,想在地球上生存更长久一些,那就必须绝对禁止使用氢气作燃料,并且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坚持下去,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更长的年代。 全世界科学家与政治家应该也必需联合起来,阻止大规模使用氢的现象发生。 十,酒精时代 我们目前处于化石燃料时代,生产、生活、交通所需能源,主要依靠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来提供。但是化石燃料的地质储量是有限的,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它们就会被人们开采完。所以,化石燃料时代终将很快过去。 随着化石燃料的价格日益高涨,能源危机日益逼近,全世界有许多科学家、企业家及各界有志人士,正在努力寻找能取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现在,有不少的科学家、企业家,正在努力研究如何用氢气代替石油作燃料。用氢气代替石油,但是,如果真的实际上使用氢气作燃,极易造成氢气的大量损失,从而大大加快地球海洋的消失速度。从保护海洋、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最好不要使用氢气作燃料。 其实就在人们为寻找新的能源“踏跛铁鞋无处觅” 时,有一种可以代替石油的燃料,它就摆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对它却视而不见,它就是人们所熟习的酒精。现在市场上到处可见各种食用酒—白酒、果酒,其中便含有或多或少的酒精,不过这是食用酒,它的质量要求严格,生产成本比较高,价格也高。 本文在这里谈的是酒精的另一种用途——作燃料,纯净的酒精无色、透明,是一种可燃液体。酒精作燃料使用时,它的各种性质与汽油十分相似,很容易燃烧。现有的汽油发动机,略加改进,便可用酒精开动。而且酒精不含硫等有害杂质,燃烧后,只产生水蒸汽与二氧化碳,不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有害废气,其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可以被植物重复利用,所以酒精是十分理想的干净能源。酒精的保存与运输也很方便:在常温下,只需稍加封闭的容器便可运输和保存。 酒精是可再生的燃料,它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植物的根、茎、叶,经过发酵、蒸煮等工序,便可制得酒精。工艺简单而成熟,消耗少,生产成本低,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制造酒精产生的废渣,可以作饲料或返还农田作有机肥,也可以生产沼气,只要不随意丢弃,不会污染环境。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所生产的1540亿吨有机物,人类只利用了极小部分,大部分有机物则自生自灭。如果充分利用植物产生的有机物,生产人造石油——酒精、人造天然气——沼气,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只要采取适当的节约措施,人类可以世世代代用下去。 工业化生产酒精最主要原料是淀粉,薯类农作物产量高,含淀粉也高,是生产酒精的优质原料。如一亩地木薯可产生木薯一万斤到二万斤,可以加工制作一吨到二吨酒精,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可年产一千五百吨到三千多吨酒精,如果采用高产良种,优化管理,其产量更高。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可生产一亿五千万吨酒精,如果达到亩产二吨酒精,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便可生产三亿吨酒精,可以够全中国的汽车使用。象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只需一个中等面积的州种植酒精作物,所能生产的酒精,足够全美国的汽车使用。 现在是市场经济,一种产品是否能大量生产,主要取决于它能否赚钱。作为石油替代品的酒精也是如此,要大量推广酒精代替石油的前提条件是:生产酒精必须能为生产者带来利润,现在的石油价格高涨,生产燃料酒精已有利可图。现在的汽油每公斤高达五元(人民币)以上,如果酒精售价与汽油价相等,也是每公斤五元(人民币),便大有利可图。按亩产一吨酒精计算,每亩产值达五千元,按亩产两吨计算,亩产值达一万元,它已远高于种植其它粮食与水果的收益,一户农民只需种植十多亩、二十亩薯类作物,便可过上较富足的生活。 而且象木薯,红薯等这样的薯类作物,耐旱耐贫脊,耕作可以比较粗放,病虫害少,易管理,生产成本低。还可以在前期与花生、黄豆、西瓜等间作,可先得一造花生、黄豆、或西瓜,再得一造木薯或红薯,综合种植使农民收益更加可观。所以,种植可提炼酒精的农作物,即使扣除加工费用后,农民还是很有利可图,推广以酒精作燃料,也将为广大农民提供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由于燃料酒精是用来燃烧产生热能,推动机器运转的,当然不需要象生产食用酒那样严格的卫生条件,严格的质量要求。那些质量低的、人们不愿食用的粮食品种,受到农药或化学品污染的粮食,老化的陈粮,农作物桔杆,甚至木材加工业产生的木渣、木皮,都可以用来生产燃料酒精,既减少了浪费,又物尽其用。大大扩大了生产燃料酒精的原料。 由于生产食用酒利润高,市场广,因此形成一个庞大的食用酒生产行业和巨大的销售网。但是食用酒所含的酒精,人的身体不能吸收、消化利用,只能通过肝脏分解后排出体外,它对人的身体有99%的害处,只有不到1%的好处。过多地饮酒,极易导致产生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酒特别对肝脏危害最大,好酒贪杯的人,往往容易得肝硬化,肝癌,导致许多人提早结束生命。所以,与其花大力量生产对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益处的食用酒,不如少生产食用酒,多生产燃料酒精,既减少了对人的危害,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生产行业,增加就业机会。 在过去年代里,曾经有不少人企图利用植物提炼各种人造石油,结果都因成本高,无钱可赚而失败,而只有酒精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才能有实际运用的前途。 我们中国的石油资源有限,为了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现每年要进口上亿吨石油。如果我们生产一、两亿吨酒精代替石油,就可以少进口,或不进口石油,可以大大减少被别人卡住石油进口通道的风险,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石油是地球储存下来的远古时代的太阳能,而酒精则是利用现在和将来的太阳能,如果人们只在运动的机器设备上使用酒精等人造石油,在固定的机器及设备使用太阳能发的电,仅太阳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用可以再生的酒精代替不可再生的石油,要把这一设想变成现实,也许还要走很长一段路:需要逐步改变人们过分依赖石油的习惯,改变人们的思路,需要有志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促进,逐步形成一个广大的酒精市场。那时,酒精时代就最终到来了。 可以这样说:不管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随着石油资源等化石燃料迅速走向枯竭,价格不断高涨,酒精时代必将很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