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吉大-索秀芬2006

第七章 结语

一、结论

根据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差异,把燕山南北地区分为燕山以北地区和燕山及其以南两个小区。通过对典型遗址的分期,把燕山以北地区划分十七段,燕山及其以南地区划分十三段。两个小区对比研究,整个燕山南北地区划分为三个阶段七期十八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公元前9000—6400年)以素面陶为主,纹饰少见;第二阶段(公元前6400—3000年)主要为压印纹,之字纹由产生、发展,到衰落;第三阶段(公元前3000—2000年)代之宇纹而起的是绳纹等拍印纹饰。

第一期为转年遗存,年代在公元前9000-7500年。第二期为小河西文化,年代为公元前7500—6400年。第三期主要是兴隆洼文化和西梁文化期,在后期产生了赵宝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6400—5200年。第四期主要是赵宝沟文化和上宅文化,在后期产生了红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5200—4500年。第五期主要是红山文化期,在晚段产生了小河沿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500—3000年。第六期主要是小河沿文化期,年代为公元前3000-2400年。第七期主要是龙山文化期,燕山以北继续筒形罐传统,以水泉遗址F18类遗存为代表,燕山以南地区出现了三袋足器,以雪山二期和大城山遗址T8②类遗存为代表,年代为公元前2400—2000年。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为转年遗存(公元前1万年左右)一小河西文化(公元前7500—6400年)一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公元前6400—5200年前)一赵宝沟文化(公元前5500—4500年)、上宅文化(公元前5500年一4500年)一红山文化(公元前4700—3000年)一小河沿文化(公元前3300-2400年)一水泉遗址F18类遗存、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遗址T8②类遗存(公元前2400—2000年),富河文化大致与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相当,赵宝沟文化第四期与红山文化第一期年代相当,小河沿文化一期与红山文化四期后段年代相当。在燕山南北地区西南部与赵宝沟文化年代相当的有镇江营一期文化(公元前5300—4800年)和后冈一期文化(公元前4800—3900年)早期,与红山文化二期年代相当的是后冈一期文化中期和晚期。

燕山南北地区地域广阔,各文化内部存在地域差别。兴隆洼文化分为查海、白音长汗、东寨三个地方类型,赵宝沟文化分为小山、水泉、西寨三个类型,红山文化至少可以划分出那斯台和牛河梁南北两个地方类型,小河沿文化分为石棚山、雪山一期、午方三个地方类型。

各文化存在时间长短不等,经历发展阶段也各有差别,转年遗存、小河西文化、西粱文化、水泉遗址F18类遗存、雪山二期文化、大城山遗址T8②类因材料少,暂时没有进行分期讨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各分为四期,富河文化和上宅文化分为三期。兴隆洼文化的白音长汗类型、查海类型和东寨类型分别分为四期、四期、三期;赵宝沟文化类型的小山类型、水泉类型、西寨类型均分三期。

转年遗存形成于燕山以南地区,在燕山以北地区还没有发现这类遗存。小河西文化发现于燕山以北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赤峰地区,在辽西地区有少许发现,燕山以南没有发现此类遗存。兴隆洼文化分布在燕山南北地区,并沿燕山南麓向西扩展到泥河湾盆地,在姜家梁遗址有同类遗存发现。各地文化面貌比较统一。在西拉木伦河以北有西梁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并存。赵宝沟文化时期燕山南北地区文化出现了分化,赵宝沟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到滦河之间,在乌尔古木伦河流域有富河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并存,在燕山以南的蓟运河流域存在着上宅文化,太行山东麓的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向北越过永定河进入到上宅文化的西部和南部,在赵宝沟文化四期时,后冈一期文化取代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后与上宅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在蓟运河流域相遇,同时在燕山以北地区产生了红山文化。伴随着红山文化发展壮大,不断向周边扩张,北达霍林河流域,东到下辽河流域,南达海滨,西越大兴安岭。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与富河文化共同发展,西南部先后与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相遇,在南部地区,后冈一期文化和红山文化在蓟运河相遇。小河沿文化形成于燕山以北地区,越过燕山以后,跨过蓟运河,占领燕山南麓地区,向西势力扩展到泥河湾盆地,并沿长城一线向西渗透;向南,越过永定河,占据河北中部地区。龙山时期燕山以北的水泉遗址F18遗存发现较少,河南后冈二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趁机北上占领了燕山南麓地区,形成了雪山二期文化和大城山遗址T8②类遗存。

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滦河是本地区稳定文化区,主要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演替清楚,序列明晰。西拉木伦河以北,多数时间两种文化并存,其土著文化西梁文化和富河文化应该有自己的发展序列,但现在还不明晰,其南部的强势文化不断越过西拉木伦河,与土著文化争夺生存空间。滦河以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时期一度与燕山以北地区形成统一文化区,赵宝沟文化时期在蓟运河小范围内形成地方特色的上宅文化与滦河流域的赵宝沟文化相对峙,同时太行山东麓的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和稍后的后冈一期文化进入滦河以南地区,红山文化四期阶段势力范围向南越过滦河,到达蓟运河流域。经过小河沿文化燕山南北文化一统以后,来自南部中原和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到达燕山南麓。

在第一阶段聚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第二阶段聚落得到了大的发展,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聚落比较多,有成组分布的趋势,出现了大型遗址。红山文化聚落猛增,成群分布,出现了特大居住区和祭祀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房屋成排布局,大家庭地位突出;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以单座房屋为中心,周围分布有窖穴,突出家庭地位;红山文化社会分层明显,存在着两层权利决策等级,全社会以祭祀为中心;小河沿文化出现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并且不具备母系血统DNA的一致性。由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时期的氏族、大家庭、胞族、部落组成的平等社会,发展为红山文化时期层次分明的神权型复杂酋邦,再到小河沿文化已进入到以父系为主的专偶家庭阶段。

祭祀场所由兴隆洼文化在居住区内祭祀,发展到赵宝沟文化的居住区旁祭祀,再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的坛、庙、冢远离居住区,祭祀场所逐渐脱离居住区,形成专门祭祀中心。在居住区的祭祀一般氏族成员均能参加,伴随居住区与祭祀区的分离,祭祀逐渐脱离民众,祭祀由专门的神职人员一祭司进行。从赵宝沟文化开始,出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到红山文化时期发展了一套祭天礼地的礼仪,祭祀天地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祭祀,以土地神为主神,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顾,农业丰收。图腾崇拜一直是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崇拜之一,广泛存在对龙的崇拜。从兴隆洼文化对动物、灶神的自然崇拜,发展为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对生育女神和祖先的崇拜。赵宝沟文化有对女性的崇拜,红山文化不仅对女性崇拜,而且对男性也加以崇拜,对祖先的崇拜由女性发展到男性。

转年遗存和小河西文化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没有明显的农业迹象。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均以农业为主,渔猎和采集作为经济的重要部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以猎获大型动物为主,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以捕猎小型动物为主。从兴隆洼文化饲养猪开始,饲养业逐渐发展起来,赵宝沟文化增加了狗,红山文化增加了羊,还可能有牛。兴隆洼文化制陶业以家庭为单位,单独烧制陶器,红山文化制陶业、制玉业、建筑业成为专门行业。西粱文化和富河文化以农业为主,渔猎业和采集业所占比重较大,没发现有饲养业。上宅文化以渔猎和采集业为主,也可能存在农业。

综合自然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燕山南北地区在距今12000年进入全新世,8500-3500年是全新世大暖期,期间存在7200年、6300年、5000年、4500年降温事件,前两者降温幅度较小,后两者降温幅度较大,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的更替与自然环境中的灾变事件相关。在大的灾变环境下,旧的考古学文化在新考古学文化夹击下消亡,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小河沿文化向南向西迁移。当气候温暖湿润期,人口增加,本地文化向四周扩张,本区以南文化也向北迁移,进入本区。当气候干冷时期,人口减少,本区文化向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区聚集,并向南迁移,寻求资源。遗址的规模均与自然环境有关,水热条件好,自然环境承载力大,遗址规模变大,出现大型和特大型遗址,小河西文化到红山文化遗址规模有个增大过程,伴随环境恶化,到小河沿文化时期遗址规模变小。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居住在黄土地带,农业基本在黄土丘陵、台地上展开,沙地和山地上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基本对沙地地表土壤、植被没有形成不可逆的破坏,适宜期的红山文化遗址扩展到科尔沁沙地上,农耕在沙地上展开,破坏了地表古土壤,砍伐了沙地上的植被,遇到气候向冷千方向变化,气候和人为破坏两者耦合,加大了沙化强度。人类发展主要是自身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位置、地形、气候、海岸、生物等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人类也对自然产生影响,其中农业开发和房屋建筑,以及烧柴等活动,对自然植被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二、历史地位

燕山南北地区是东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东北的西南部,东北接松辽平原,北依大兴安岭,南临华北平原,一面通向东北和东北亚,另一面与中原地区连成一片而无间隔,是东北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成为沟通古代北方民族、东北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纽带,是中原与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文化联系的交通要道和桥梁。燕山南北地区东连辽河平原,西通蒙古草原,是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东西连接东北亚和欧亚草原,是东西方文化的纽带。燕山南北古文化区对我国大东北和东北亚古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历史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发展阶段,其所处历史地位也存在差异。转年遗存和于家沟遗存比较接近,属同类遗存,新石器时代早期燕山南麓和泥河湾盆地联系比较紧密。与河北省徐水南庄头遗存差别较大,与太行山东麓联系较为疏远。小河西文化源于转年遗存,目前只在燕山发现此类遗存,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东北筒形罐文化基础。兴隆洼文化扩张势力强劲,向南越过燕山,沿燕山南麓向西挺进,到达泥河湾盆地,在上宅遗址第八层中出土三段式纹饰筒形罐,姜家梁遗址房址内出土的筒形罐,具有兴隆洼文化陶器特征,是兴隆洼文化发现分布的最西地点。在燕山南麓向南与北福地文化相遇。赵宝沟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东南与分布在蓟运河流域的上宅文化相遇,南部与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及其后继者后冈一期文化早期相连,在燕山南麓地带自东向西有赵宝沟文化、上宅文化、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后继者后冈一期文化早期)并存。赵宝沟文化受来自太行山东麓的镇江营子一期文化和后冈一期文化早期的影响,泥质红顶钵由南向北传播。下辽河流域的新乐文化和第二松花江的左家山一期文化同来源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并行发展,互有影响。

红山文化形成于赵宝沟文化晚期阶段,即后冈一期文化早期,兴盛于后冈一期文化中晚期、庙底沟文化、半坡四期文化时期,不断接受来自中原的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部的庙子沟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到半坡四期阶段,势力到达蓟运河。向西扩张,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的白泥窑子文化早期遗存中发现了红山文化筒形罐和之字纹。西南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壶流河流域的尉县三关与庙底沟文化相遇,红山文化之字纹、彩陶与庙底沟文化陶器共生。向东越过医巫闾山,到达辽河平原康平县城以北,向北越过松辽分水岭,到达霍林河北岸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营子遗址。在扩张同时,对周围文化形成强烈影响,庙子沟文化的筒形罐是接受红山文化影响的结果。红山文化四期阶段出现的大型坛、庙、冢祭祀中心标志着红山文化已进入了酋邦社会,圆形和方形祭天礼地祭坛,规模宏大的庙宇和等级分明的冢及用玉制度,奠定了中华礼基础,标志着文明曙光的来临。

小河沿文化迫于环境,被迫越过燕山南迁,使筒形罐向南扩展到河北省中部地区,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新的地方类型。也把土洞墓、曲肢葬等文化因素带到甘青地区马厂文化中。小河沿文化以后燕山以北有水泉遗址F18类遗存,文化面貌还不清楚,燕山南麓被来自中原和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占据。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是两次大扩张时期,给中国北方文化格局带来重大影响,在我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燕山南北对龙的崇拜和对玉的崇尚,以及祭天地,奉祖先的礼仪制度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人类活动不是全部都有实物,一些信仰、宗教、礼仪等精神方面的活动就不能通过实物保存下来。有实物的人类活动中的实物也不一定保存下来,部分被当时消耗掉,部分作为废物扔掉,幸运保留下来的遗物又在后世不断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有幸遗留到今天同时又被科学发掘的遗存只是古代人类的部分实物,以此研究古代社会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是考古学的基础研究,也避免不了考古学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在进行家庭结构、社会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时,难免进行推测和比对,其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待商榷。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堆积较薄,遗址堆积呈不连续的特点,同一遗址不同时期文化往往分片堆积,叠压打破关系较少,给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各文化分期带来困难,本文的分期结论还有待今后新考古发现的检验。

燕山南北地区属东北筒形罐文化区,筒形罐用途广,用于炊器、盛器、饮器、食器等,越是早期文化筒形罐用途越广,但筒形罐形制变化并不很敏感,不利各文化分期,致使一些文化分期只能靠器表纹饰和器物组合变化进行,所形成分期结论有待检验。

尽管本文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地梳理燕山南北地区分期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对文化谱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家庭结构、社会阶段、宗教信仰、经济成分和人地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节选)

    在大暖期到来之际,中原的农业居民从不同的通道进入这片变得适宜于旱作农业的地区。先是后冈一期文化居民从冀北、晋北进入岱海地区,再向西进。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则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在河套地区互相碰撞而产生了以阿善一期为代表的遗存。随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居民继续北上,使内蒙中南部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因素越来越显著。在岱海地区及其东北方,以庙底沟为主导因素,在东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庙子沟类型;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南流黄河的东岸地区,在庙底沟类型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海生不浪类型(或称白泥窑子类型);在河套以北、大青山南麓的狭长地带,则形成了有前两种类型过渡性质的阿善类型。[20]这三个类型的分布区的气侯条件有差别,海生不浪类型的分布区相当温湿,最有利于农业发展。庙子沟类型的分布区降水量虽更高,但气温较低,故农业文化不如前一地区发达。阿善类型分布区的温度虽比海生不浪类型分布区更高,但降水量很少,也不利于农业文化发展。[21]王明珂曾指出,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细石器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该地区居民比中原同期居民更依赖畜牧或狩猎。套北地区的细石器比例比其东其南地区更大,河套以西地区的细石器最发达,说明该地区农业在生业中占的地位是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递减的。

    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情况又不一样。

    现在考古界一般的观点认为,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萌始于有较多石耜的赵宝沟文化,(大约始于距今7000年),这种文化明显植根于当地的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业而有大型围濠聚落的兴隆洼文化(大约始于距今8000年),但吸收有来自河北的后冈一期文化的因素。到了大约距今6000年开始的红山文化时期,既有发达的石耜,又有发达的石刀(銍),表明农业有新的发展。据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红山文化的聚落也激增为兴隆洼文化的4倍。这时已出现了中心遗址和聚落群,有坛、庙、塚为标志的宗教中心。而从大约距今5000年起的小河沿文化,却呈明显的衰退现像。从敖汉旗的调查资料看,小河沿文化的遗址数仅为红山文化遗址的1/5。而且在大约距今4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之前,似乎还存在一个文化间歇期。

    据敖汉旗的调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数比红山文化要多五倍。

    夏家店上层文化很早就被误认为东胡遗存,虽然越来越多新出的证据表明这种见解的荒谬,但先入为主的成见仍影响着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不少人。其实,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山戎的遗存。[122]这种文化在春秋早期后明显的衰退,应该和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军事行动有关。

    因此,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高原的原居民逐批转徙到更有利于生业的地区,是自然的事。大的趋势除了向南,向东也是很重要的取向。

    辽宁彰武平安堡高台山文化墓葬中的人骨标本属于的古华北类型,正表明北方长城地带的古代居民早有向东方迁徙的迹象。从文化现象看,夏代是内蒙古中南部的文化成分向东方传布表现得比较明显的时期。

    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端倪的年代更晚的人群迁徙是白狄的东进。

    北方长城地带中段的古代部族一波一波的东进,是造成这一地带文化上逐步趋向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