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日报《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2—3℃

科技日报 2006年12月27日     作者:刘恕

    气候变化是全球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世纪我国气温将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00年增加2—3℃,未来极端天气呈现增加趋势,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之一。

    今天,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出席并讲话。

    李学勇在讲话中指出,该报告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它的发布意义在于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表明我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事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未来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指出了方向。

    报告中称,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本世纪我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2030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但由于平均气温增加,蒸发增强,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我国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极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是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12个部门组织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历时四年编制完成的。报告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评价等三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张以及相关政策。

    据悉,“十一五”期间“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已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核电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此外,我国即将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