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科院恐龙化石发掘酝酿重大发现

(2006-08-24 10:03:44)

    宁夏灵武可能首次在亚洲地区发掘出梁龙化石 新疆昌吉亚洲最大恐龙化石纪录有望被打破

    宁夏灵武发掘现场 图片提供:于淼

    本报北京8月23日讯(记者任霄鹏 陈欢欢)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员在新疆和宁夏两地正在进行的恐龙化石发掘工作酝酿着重大发现。据负责此次挖掘行动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近日表示,从目前已经采集的信息来看,研究人员将在宁夏灵武首次在亚洲地区发掘出梁龙化石,该发现将对大陆漂移学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新疆昌吉曾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而现在的发现则有希望打破这个纪录并有可能发掘出完整的恐龙大型头骨化石。这批距今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的出土将对恐龙分化和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8月2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将推出《回到恐龙时代》大型直播活动,将此项发掘工作呈现给观众。

    徐星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核心问题是关于爬行类恐龙向鸟类转变的理论。此次发掘项目将从时间断面上深入研究鸟类起源,大约从1.3亿年前推到1.5亿年前的时间段上。他强调,1.6亿年前不仅是鸟类起源的重要时期,而且是其他很多恐龙早期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期。在此前的泛大陆时期,全球的恐龙长得比较接近,之后大陆的分离使得恐龙开始分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化石能够告诉人类很多恐龙早期起源、分化的信息。但是,由于化石难于形成、保存和被发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这一时期的化石证据极其贫乏。徐星指出,宁夏灵武和新疆昌吉两处地点发现化石是因为戈壁地区的植被不发育,没有第四纪的土壤层,从而使岩石暴露出来,这在全球范围内1.6亿年前恐龙化石发掘中是非常罕见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于宁夏灵武可能的发现,徐星介绍说,梁龙化石的发现过去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少量在北美,但从没在亚洲发现过。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大致可以确定在宁夏灵武发现的是梁龙化石,但要确定具体分支和位置还需要进一步地发掘。此外,1.6亿年这个时间段是了解大陆漂移形成的一个重要时间段,如果可以确定具体信息,则可能会对现有大陆漂移学说产生一定的质疑。他指出,在三叠纪末、侏罗纪早期,泛大陆开始分离最终形成今天的这个大陆格局,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板块漂移学说。但大陆究竟是如何开始漂移并形成今天的格局还是一个人类没有完全了解的问题。有假说认为亚洲最早从泛大陆上分离出来,之后其他的大陆也慢慢分离。现在如果在中国发现梁龙化石,亚洲最早分离的假说则有可能不成立。不过,徐星仍谨慎表示,需要对此次发现的化石与其他大陆的分支亲缘关系比较、发现地具体的地质时期等众多信息的深入分析才能确定梁龙在中国的起源、分散和迁徙,进而才能知道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质疑这个假说。

    新疆昌吉是中国古生物学家进行恐龙化石研究的经典区域,此次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员将会在此发掘出大型恐龙化石及完整的头骨化石,对此徐星认为,恐龙大型化最早的发展、需要的条件以及演化过程是科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公众对恐龙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此次发掘的大型恐龙化石可以使科学家了解更多对大型化的程度、地点和周围环境背景的信息,从而对恐龙大型化现象进行研究。同时,徐星表示,恐龙头骨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对研究进化更有意义,从目前两个地点的埋藏情况来看,找到恐龙大型头骨化石的希望很大。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在距挖掘地点10公里的地方研究恐龙生活的同时期佐证——1.6亿年前的硅化木群落,试图找出环境变化和动物群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生物演化受环境影响的规律。

(任霄鹏 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