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美国宇航局邹哲:现有彗星研究资料可能被改写

(2006-07-24 09:34:46)

本报北京7月23日讯(记者祝魏玮)“现有的彗星研究资料可能会被改写!”7月20日,美国宇航局“星尘计划”副首席科学家邹哲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介绍“星尘计划”探测结果时这样说,“我们现在已经化验了50多粒尘土,本来想象这50多粒很多都很类似,但是最后发现其中没有两粒是一样的,我们以前对彗星成分的想象太简单了。”

    彗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由于彗星的速度和飞船的相对速度大概为每小时两万公里,所以对彗星星尘的捕捉异常困难。

    据了解,“星尘计划”探测船“星尘号”在1999年2月7日升空,2004年1月2日飞掠彗星“怀尔德二号”(WILD 2),逼近至240公里处,并以一具形似大型网球拍的“气凝胶尘粒收集器”捕捉“怀尔德二号”彗发中的物质,再储存于样本取回舱;飞船于今年1月15日返回地球,总行程46.3亿公里。

    邹哲说:“彗星是在太阳系星云的边缘形成的,如果太阳距地球距离为‘1’的话,那火星距地球的距离就是‘3’,彗星就更远了。距离太阳越远就越冷,彗星就会更冷,本来我们预想在彗星上所找到的会是像冰一样的冷的物质,不可能找到高温的物质;但是我们获得的尘土中就有一粒是在17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形成的物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还不太了解。可见,我们科学家对太阳系的形成的想法也可能会需要很大的改变。”

    据悉,“怀尔德二号”彗星直径只有5公里,一直停留在太阳系边缘,直到最近才进入太阳系内部。邹哲说:“我们一共带回130多片‘稀密封’的星尘样本,抽出12片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几乎和我们所想象的都不相符。”

    “本来我们认为带回来的样本能有一颗为我们的肉眼所看到就算很成功了,现在令人惊喜的是有30多颗是很大的,其中有一颗样本打在采集器上的洞有小拇指那么大;科学就是这个样子,在你没有知道之前,你所假设的模式都会简单一点,这样更容易分析一些,但实际上这是很复杂的。”

    当被问到彗星上是否会有生命的时候,邹哲说:“我们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彗星上有生命,但我们发现了水和氧气的痕迹,我们发现这次星尘号带来的尘土样本很多已经被氧化了。到底这些水和氧气是不是从彗星上来的,我们还不知道,主要是因为我们捕捉的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星尘运行的速度极快,有的低温物体可能已经损坏或蒸发了;但我们会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报告结束后,邹哲将几个他用于制造“星尘接受器”的“稀密封”标本赠送给中国科学院。邹哲介绍说:“星尘号上有132块‘稀密封’,有人比喻它像固体的烟,不但很轻而且密度也很大,不怕紫外线,在-10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不会受到任何损伤,而且还有极强的保温功能。”谈到这里邹哲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说有一栋房子在北极,用这个做密封材料的话,那么用一根蜡烛就可以保证供暖了。

    另据了解,美国宇航局“星尘计划”初期研究将在今年8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