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帝

  【轩辕氏】轩辕氏即黄帝,是原始社会晚期居住在西北黄河流域,渭水支流姬水(今黄陵县沮水河)一带的部落首领。中国第一部传记体通史……《史记》就是由黄帝写起的。黄帝是由上古帝王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国君少典的次妃附宝所生,原姓公孙。《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附宝在郊游时,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而行,感而有娠,在轩辕丘(今河南新郑北关)生下黄帝,故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因在姬水长成,故黄帝姓姬。按金、木、水、火、土五行顺序,应以土德为王,土乃黄色,故称黄帝。以后,黄帝率领其部落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北,到河北北部涿鹿一带定居,建都下洛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西侧古城村)。

  炎帝和黄帝虽同出于少典氏,但他们不是同时代的人。《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说:“炎黄二帝,虽则乘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皇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所以)皇帝者,少典氏后代之子孙”。

  轩辕氏以前,炎帝王朝和东方的九黎部落长期发生冲突,到了第八代炎榆罔的时候,炎帝王朝势力渐衰,已经不能和蚩尤率领的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对抗了,被逼迁都到了山东曲阜。不久又被蚩尤驱赶到黄帝的居住地河北涿鹿。在黄帝的帮助下,炎黄二帝联合,大战蚩尤于阪泉,最后将蚩尤打败,追杀于冀州(今河北涿州市)。此后,黄帝融合了炎帝部族,被各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炎帝。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提倡发展种植五谷,驯养牲畜,部落联盟更加强大。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之说,如:炎帝时,人们吃食物都是放在烧热的石板上烤着吃,到黄帝时发明了斧甑(福赠:即现在的蒸锅),使食物的制做方法有了进步;炎帝时,人们饲养牲畜是为了食用或祭祀,到黄帝时,人们开始训养牲畜用以代步或耕作;炎帝尝百草,始有医药(中药学:神农本草),黄帝命歧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中医学:黄帝内经);炎帝时,人们纺麻织布,黄帝发明了蚕桑织绸等等……。黄帝时还发明了舟车、文字、弓失、音律、算数、历法、货币等等。黄帝是中华民族由蒙昧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象征,因而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先生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黄帝11岁时(公元前2568年)成为部落首领,在位100年,于公元前2468年在荆山(今河南省灵宝市)仙逝,享年111岁。

  史载:黄帝有4妃,正妃西陵氏嫘祖,次妃方雷氏女节,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其中正妃嫘祖生有二子,一名玄器,号青养,即以后的少昊;一名昌意,封若水(今四川雅砻江)即以后的颛顼之父。黄帝共生有25子,其中14人分别为12姓。他们的子孙繁衍各地,黄帝以后的四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商、周)都是他们的后代,这就是世界各地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黄帝陵]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西北零..五公里的桥山上。桥山原称子午山,因沮(具)水穿山而过,使山呈桥形,故称桥山。史书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陵县桥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桥山是我国最大的古柏林,占地13000多亩,1936年统计为61186株,到现在已有8万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多株。黄帝陵位于桥山顶端,上面有一座四角微翘的古式碑亭,红柱翠檐,雕梁画栋,亭中大石碑上镌郭沫若手书“皇帝陵”三个大字。亭子后面是高大雄伟的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墓上古柏蓊郁,墓前一巨碑上镌“桥陵龙驭”四个大字,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黄帝陵和桥山龙驭石碑中间还有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沉所立石碑一通,上镌“古轩辕黄帝桥陵”。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镌“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一高大土台,传说是西汉武帝刘彻征方朔回来,在此祭祀黄帝,筑台祈仙。桥山东麓的黄帝庙,相传建于汉代,原在桥山西麓,宋代移此。庙门上方悬一巨大匾额,上书“轩辕庙”,庙内古柏参霄,其中一棵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距今约五千多年,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棵古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人称“轩辕柏”。庙中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它表面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仿佛盔甲,柏液流出,似有断钉在内,传说汉武帝征战回来,驻骅挂盔甲于此。黄帝庙中有碑亭,亭中有我国历代皇帝的祭祀碑文和重修黄帝庙的碑记七十多通,多为明清时所立。碑亭后面是轩辕黄帝大殿,殿门正中悬挂着“人文初祖”大匾,表示黄帝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最初祖先。大殿内供奉着“轩辕黄帝之位”的大牌位,殿内两侧展出黄帝的生平事迹和有关资料。

  在黄帝东迁建都,大战蚩尤的古战场,河北涿鹿东南20公里的温泉乡桥山上,也有一座黄帝陵。在今丰沙铁路线官厅站西10公里的矾山镇古城村,传说是黄帝在此建都,明志上称:“轩辕黄帝城”。黄帝城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北长510米,东西宽450—500米,城址采用汉代以前的建筑手法,版筑叠砌,夯层明显,一层厚10—12厘米,西、南、北三垣地势较高,城垣高8—10米,底部宽10—15米,上宽3—5米。东垣的东段被官厅水库淹没。东西两垣有豁口,可能为城门,南门东侧有“黄帝城”石碑一块。城内曾挖掘出大量先秦时期的遗物,如石斧、纺轮、豆柄、鼎足、盘、罐、瓮等残片。原城内地面上经常出土刀币、半两钱、铜镞、铜镜等物,经文物部门断定,黄帝城的建筑年代为战国到先秦时期。在黄帝城南1.5公里的龙王堂村,传说就是蚩尤城,村西山坡上有蚩尤寨,蚩尤寨由三个各是宽百米左右的小寨组成三角形,这里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战场。唐代诗人胡曾为此诗曰: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在黄帝城约5公里的桑干河畔桑园村,就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蚕并教人养蚕种桑的地方。黄帝城东0.5公里处有一眼泉水,叫“濯龙池”又叫“阪泉”,池水方圆一亩,水深二丈。泉水在南,来自地下,涌喷如注,淙淙有声,泉水澄澈如镜,鱼藻繁茂,传说这里原是黄帝洗澡的地方,后人称它“黄帝泉”。黄帝死后,人们将他葬在黄帝城东南的桥山之上。桥山,因山顶上天然形成的一座拱形石桥而得名。桥山在古籍上也有记载:《魏土记》中记载:“下洛城东南40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于浦上”。《水经注》上说:“垒水(今桑干河)经过下洛城南之后,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这说明历史上桥山上面不仅建有黄帝庙,而且桥山下的温泉上还建有华丽的祭堂。《水经注.卷三.垒水篇》中记载:温泉附近建有宜乡城,城中筑有“温泉行宫,专供历代帝王到桥山祭祀黄帝庙时居住。我国许多帝王都到桥山举行过祭祀活动,如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天兴三年(400)5月“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帝尧、帝舜庙”,同一年,远在建康(今南京)的东晋皇帝司马德宗也为此到了涿鹿。神瑞二年(415)6月,拓跋嗣“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同年同月,司马德宗又一次幸涿鹿,登桥山。拓跋嗣死后,其长子拓跋焘即位,神鹿元年(428)8月也到涿鹿祭祀了黄帝庙。以后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到涿鹿祭黄帝庙的次数就更多了。现在桥山上的一道山梁上,有一个巨大方石桌,传说是祭祀黄帝时在上面摆设祭品的。石桌左侧有一峭壁,壁面平整,像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布满与象形文字一样的图案,传说是古人刻石记事留下的遗迹。1995年9月25日—28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考古、历史学家及有关人士近百人汇集河北涿鹿,隆重召开全国首届“炎、黄、蚩三祖文化学术研究会”。与会专家、学者经认真研讨后,一致确认:涿鹿确为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摇篮,黄帝、炎帝、蚩尤三大祖曾会聚在这块文明热土上劳作、征战、创建伟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融合与统一,并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黄帝城和黄帝泉、蚩尤寨、桥山等珍贵遗迹。河北涿鹿为炎、黄、蚩三祖文化的发祥地。

  【颛顼】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帝王少昊之侄。生于若水(今四川雅砻江),后随伯父少昊在穷桑(今山东曲阜)长大。因辅佐少昊有功,最初封地高阳城(今河南省杞县城西12公里的高阳乡),故颛顼又称“高阳氏”。颛顼10岁开始辅佐少昊,20岁时继少昊登帝位,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15公里,现内黄县梁庄乡大城村)。颛顼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记载“他镇静深沉而有智谋,通达而明晓事理;他刚一继位,就遇到共工氏为争帝位的挑战,致使共工怒撞不周山。他教人种植庄稼,养育牲畜,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按照季节办事,以顺应自然规律。他凭借鬼神的名义而制定礼仪法度,协调五行道顺,以教化百姓,以一生诚心祭祀鬼神”。死后,人们在此筑坟,以示怀念。

  [颛顼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三杨村西1.5公里的硝河西岸。因其西有帝喾陵,故又称“二帝陵”。《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濮水从鲋鱼山发源。颛顼帝葬在鲋鱼山南侧,颛顼帝的几个妃子葬在鲋鱼山北侧”。《辞源》:“鲋鱼山,又作鲋鲤山,又高阳山、青冢山,在河南省清丰县顿丘故城西北(濮阳县古称顿丘,顿丘故城现属内黄县)”。在濮阳县乐王庄境内有“太子墓”。为颛顼的儿子孺帝颛顼墓;李庄的“皇姑坟”是颛顼女儿的墓。说明内黄、濮阳一带不仅有颛顼、帝喾陵,还有颛顼妻子儿女的家族墓。

  颛顼陵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太和四年(830)曾在陵前建大殿五间,大殿内塑二帝像,殿外东南建有碑林。元初,又在二陵之间修砌了砖墙,每逢春秋两季或封建改元都谴官前来告祭。清代宣统年间(1909—1911)因黄河故道风沙南移,且遭龙卷风袭击,陵园俱被风沙掩埋,仅存一大沙岗和二通石碑,一通为元代天历二年(1392)所立,仅露出地面尺许,上镌“颛顼帝陵”四字。一通为清代所立,上镌“颛顼陵”三个颜体正楷大字,字书大气磅礴,雄伟绝伦。1979年,文物部门在此钻探,发现陵区下面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片、烧结土等遗物,确认是一处距今5千—3千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有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清除积沙,基本查清了二帝陵的总体轮廓。二帝陵建在一座南北走向的土山之上,陵在山顶,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陵园围墙东西长165米,南北宽66米,墙高3米,全部用赭红色的元代砖所砌。园前有三条长200的神道有北向南通向庙院。面宽五间的大殿位于土山阳面的山腰上,殿内塑有二帝神像,41通明清御制祭文碑分列于神像的两侧。大殿前建有左右配殿,山门耸立在土山脚下。二帝陵占地300亩,陵庙四周有碑林多处,包括魁首汉碑,篆额唐碑在内的历代碑刻200余通。

  《山海经》说:“颛顼有九个妃子”。其中一个叫邹屠氏,是蚩尤部落的后代。《拾遗记》说:“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今山东邹县一带);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北方严寒荒野地区)”。邹屠氏从小就很端正,在路上遇到乌龟便避开,不肯去踏它,颛顼爱她贤德,娶作妃子。邹屠氏生的第一个儿子叫禹祖。后来她屡次梦见太阳,梦见一次就生一个儿子,共梦见八次,就生了苍舒、颓剀(退凯)、陶演、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左传》说他们:齐圣广渊,明见笃诚,天下之人谓之“八恺”。恺是和的意思,就是说八恺和于事物,受到人们的称赞。颛顼的另一个妃子叫胜奔氏,又叫女禄。她为颛顼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伯称,号伯服,一个叫卷章,号老童,一个叫季禺。颛顼的儿子们在颛顼时和以后都做出了贡献。颛顼死后,邹屠氏的儿子禹祖继位,称孺帝颛顼,但不久就得病死了。

  颛顼生于公元前2402年,公元前2382年他20岁时继少昊即位。在位78年,逝于公元前2304年,享年98岁。

  【帝喾】帝喾是黄帝之后,少昊之孙,娇极之子,颛顼之侄,商(朝)人称之为先祖,所谓“殷人褅喾而郊冥(《礼记.祭法》)”。传说他自幼聪明,一出生就浑身灵气,一开口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15岁便开始辅佐颛顼,帮助颛顼平息了九黎外患。由于辅佐颛顼有功被封为诸侯,其封地在“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集)。为防水患,他领导人民将封地加高,因此,帝喾又称“高辛氏”。《元和郡县志》说:“高辛故城,在谷熟县西南45里,帝喾初封于此”。谷熟县1954年撤消,划归商丘、虞城两县,高辛故城在今商丘境内。颛顼生前曾有意将帝位传于高辛氏。孺帝颛顼死后,大家一致拥戴高辛氏继位。于是,高辛氏30岁时继承了帝位,建都于亳(今河南郾师市西14里),称帝喾。史书记载:帝喾为帝时,广施恩泽,普及众生,从不为自己的私利考虑。他顺从上天的旨意,明白大众的急需。仁爱而威严,宽厚而笃信,致力于自身修养和使天下归心。他能充分利用但又有节制的使用土地和物产。他教育人们的方式通常是因势利导。他申明鬼神之道并虔诚地奉祀它们。他制定了历法,以符合日月运行,季节嬗递的规律。他还率领人民打败了北方开荒国、南方火山国的进犯,使人民安居乐业。由于帝喾爱惜百姓,言而有信,深得人民敬重。帝喾死后,人们将他葬在其封地,以示纪念。

  【帝喾陵】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22.5公里的高辛集,陵园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碑刻甚多,但都毁于金代。现帝喾陵遗址上散存着汉代绳纹陶片和陶器,以及汉以后各代的陶瓷瓦砾,一通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上镌“高辛氏墓”四个大字。帝喾有四个妃子。《帝王世纪》说:“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鞠訾氏,名常仪,生帝挚;次妃陈锋氏,名庆都,生放勋(即尧);次妃有嵩氏,名简狄,生契(后为商朝始祖);次妃有邰氏,名姜源,生弃名后稷(后为周朝始祖)。后来,帝喾又娶海外义和国女子义和为妃,生了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续牙、厌越10个儿子。其中前面8个品质优秀,《左传》说他们:“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元是善的意思,就是说八元善良仁义,受到称赞。以后,帝喾又纳宫女,生阏(鳄)伯、实沈二子。有一年帝喾带着他同义和生的小儿子厌越东巡长白山,对他说:你母亲之国在此不远,你可以接她来同住,厌越很高兴地留了下来,以后子孙繁多,成为后来战国时强大一时的东胡族。

  帝喾生于公元前2331年,28岁即位,在位70年,逝于公元前2233年,享年98岁。

  【祁尧】尧是黄帝的第四世孙,帝喾的儿子,帝挚同父异母的第第,姓祈叫尧名放勋,母亲是帝喾的次妃陈锋氏庆都。因初居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后封地在古唐国(今河北保定市唐县),故又称陶唐氏,称帝后,由唐国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故又称唐尧。唐尧是继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帝挚登位的。《五帝本纪》说:“帝喾崩,而挚代立。不善崩,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帝挚,是帝喾元妃鞠訾氏常仪所生,继帝喾而立,在位九年而崩。

  尧在历史上被称为贤明的帝王。史书记载:他虽富甲天下,但从不骄恣放纵;他地位尊贵却毫无傲慢习性。他平时戴黄色礼帽,穿黑色礼服,出入乘坐白马拉的红车。《说苑.君道》云:“尧存心于天下,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罪则曰我陷之也”。尧看到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犯了罪,就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淮南子.主术训》说:“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百姓称赞尧说:他的仁德像上天一样无所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一样无所不知。接近他会感到太阳一样温暖,仰望他就觉得他像白云一样高洁。尧确定了一年为366天,增置了闰月以调整四季的偏差。他继承和发扬前辈恭顺的美德,提倡九亲、邻里和睦。还明确了百官的职责范围,使各尽其责,四方诸侯和睦相处。因此,人们常以尧天、尧年来比作太平盛世。尧17岁登位,在位70年后(公元前2122年)让位于舜,又过了28年(公元前2093年)逝世。尧死后,百姓十分哀伤,象死了父母一样,三年之内,无人奏乐。尧娶散宜氏女女皇为妃,生子丹朱。

  [尧陵]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东北35公里的郭村村西,涝河右侧。文献记载:尧陵有好几处,有说在冀洲的,有说在邱山的,有说在濮阳的,等等,但一般认为以现在的临汾尧陵为代表。临汾尧陵高50米,周长300米,气势雄伟。传说由于尧帝的功德伟大,前来送葬的人很多,每人一袋土,就垒成了现今一个这么高大的陵墓。陵前有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854年)所立石碑一通,上镌“古帝尧陵”四个大字。碑前建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代泰合二年(公元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征辽驻骅于此,因竭尧陵遂塑己像。蒙古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修筑尧陵。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尧帝陵四周八峰环绕,松柏常青,涝水于陵前流过,甚是幽静、肃穆。尧帝祠内有山门(山门上为乐楼),牌楼、厢房、献殿、垛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如画。祠内碑亭记载着尧帝的功绩与陵宇的沿革,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所立的尧陵碑上,刻绘着尧陵全图,至今保存完好。

  在临汾城东北2.5公里的康衢庄,有一座“击壤台”,据说当时百姓为了歌颂尧帝的恩德,称颂太平盛世,筑起此台。农闲时,人们三五成群的来到击壤台,打击着陶器,唱着击壤歌。现在台以无形,有一石碑上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临汾城南3公里的尧庙,始建于晋、唐二代,后屡次重修,规模不断扩大。史载:尧庙规模最大时占地面积750亩,以后由于战争和自然损毁,现存尧庙占地仅80亩,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尧庙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等主要建筑:五风楼建于唐代乾封年间(公元666—668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楼高3层,约19.3米。3层12檐,斗拱雄厚古朴,十分壮观。相传这里是尧帝居高远眺之地。尧帝经常在这里同羲仲、栽叔、和仲、和叔四位管理四方诸侯的大臣商议国家大事,人们称尧帝和四位大臣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井亭建于东晋太守三年(公元323—325年),亭中有一眼井,水势旺盛。据说这是尧帝亲自参与开凿的人类第一眼水井,至此,人类才知道利用地下水源,渐渐离开与河而居的习惯,扩展了栖息的地区。广运殿建于唐代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元、明、清历代重修。广运殿面宽9间,进深6间,重檐歇顶,高27米 ,形制宏伟壮丽。殿前有宽广的月台和砖栏,台阶中间有精雕石刻的“二龙戏珠”。广运殿内高大的尧帝像和侍者像为唐代所塑。尧庙内还有10几通石碑,记载尧帝功绩和庙宇的建造经过。

  【虞舜】虞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颛顼第七代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之父曰瞽叟;瞽叟之父曰桥牛;桥牛之父曰敬康;敬康之父曰穷蝉;穷蝉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公元前2182年出生于尧墟(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西濮城,范县1964年前属山东省聊城地区)故姓姚或称尧舜;后受封于虞(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故又称有虞氏或虞舜。

  舜小的时候,父亲的眼睛瞎了,不久母亲也死了,瞬的父亲丧妻眼盲,心情非常不好,大家都叫他好坏不分的瞽叟(瞎老头)。后来,他父亲又娶了一个女人,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夫妻俩十分宠爱象而百般冷落舜,舜稍有过失,便要受到惩罚。传说舜曾多次被赶出家门,瞽叟夫妇和小儿子象还多次加害于他。尽管父亲昏聩,后母刻薄,兄弟刁钻,舜依然尊重父母,疼爱弟弟。舜成年以后,曾在历山(今山东省济南市)种过地;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扑过鱼;在黄河边上(今山东省定陶县)做过陶器;在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做过多种手艺活,还到负夏(今山东省兖州市)做过买卖。舜20岁时以孝出名,30岁时被尧看中,经大臣推荐,尧准备起用他。为了考察他的德行才干,尧让舜居住在妫纳(今山西省运城永济市),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考察他怎样治家,又让他的9个儿子和舜相处,考察他怎样处世。舜50岁时同尧共同管理政事,58岁时,尧去世。舜守孝3年,61岁时(公元前2121年)继位,建都蒲阪(山西省永济市蒲阪镇)。

  另:《史记.正义》引《竹书记年》说:“因尧德衰,舜逼其让位而囚之,复郾塞丹朱使其不与其相见也”。就是说:当时尧的统治力量衰落,舜逼其让位并把尧关起来,后又将尧的儿子丹朱迁到郾(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郾城镇朱家阜)不让他们父子相见。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黄帝有个不成器的后代,专一抑善扬恶,阴狠残暴,好做坏事,天下人都叫他作“混沌”;少昊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他诋毁诚信,嫉妒忠贞,满口邪言恶语,天下人都叫他“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后代,他不接受训导,不懂得什么是好话,天下人都他“陶杌”;还有黄帝时一个大臣缙云氏的一个后代,他沉溺饮食,伉图钱财,天下人都叫他“饕餮(涛帖)”。这四个家族不服教命,是常作乱,天下人叫他们“四凶”,尧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舜被起用后,把四凶驱赶到了最偏远的地方,从此天下太平。舜登上帝位后,广泛宣扬和提倡五种教典(即父义、母慈、兄友、第恭、子孝)文明德政,他任人为贤,在禹、后稷、契、皋陶、伯益五位贤臣的辅佐下天下大治。于是,有了民众和睦,百官团结,国内安静,外族归心的局面。人们常用“尧天舜日”来形容太平盛世。

  [舜陵]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下。舜即位后的第39年(公元前2071年)到南方巡查,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又称苍悟山。自然景色很美,此山因有9座平地突起、形似一样、各自挺拔高峻、不好分辨的山峰,故称九嶷。其中一座最高的,海拔1200米,称舜源峰,舜帝就葬在此。舜源峰茂林修竹,花果满山,静穆清幽。舜源峰上建有舜庙,相传舜庙在秦汉前建在太阳溪,秦汉时移到玉官岩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37年(公元210年)出游南方,曾到九嶷舜庙祭祀。《汉书.五帝记》载: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五年(公元106年)也亲自到九嶷祭祀舜帝。到唐代,庙宇圮毁,元洁做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刺史时,为了便于祭祀,在道州城内另建了一座舜庙。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年),又将舜庙迁回玉官岩下,并立有敕建舜庙碑文。明洪武年间(公元1371年)当地人又重修舜庙于舜源峰下。现庙内建有前殿、正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等,正殿后面建一护碑亭,亭中石碑上镌“舜帝有虞氏之墓”七个隶书大字。庙内有明、清历代碑刻。舜源峰前是娥皇、女英二峰。相传娥皇、女英和舜成婚后,夫妻恩爱,形影不离,舜帝常带她们二人外出巡视江河,治理山川,开拓疆土。一次,二人随舜帝巡视到洞庭湖的君山,舜自外出,二妃见丈夫久出不归,便四处寻找,忽闻舜帝病死苍悟,肝肠寸断,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上,形成斑斑泪痕,后人将此竹称为斑竹或湘妃竹。不久,便抑郁而死。人们感于二妃怀夫之情,便将次于舜源峰的两峰名命名为娥皇、女英峰,其它六峰为: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峰。舜的二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但没能继承帝位。舜61岁登位,在位50年,111岁逝世。

  关于帝挚和少昊

  【关于帝挚】传说中的五帝,在有代表性的几种史籍中,《史记.五帝本纪》和《补史记.三皇本纪》说的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帝王世纪》说: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把黄帝列到了三皇之中。二种说法的后四帝是一致的,独多了一个少昊。其实,在传说中的黄帝世系中,还有一位帝王,他就是唐尧同父异母的哥哥帝挚。《五帝本纪》说:帝喾崩,而挚带立,在位九年,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尧帝。这样说来,五帝再加上帝挚和少昊,应为七帝。史书中少了二帝,可能是作者认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人们的认可程度或者是为了合五帝之说。虽然五帝有多种说法,但他们的事迹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帝挚葬地不详。

  【关于少昊】少昊是黄帝的长子,元妃西陵氏嫘祖所生。姓己名挚,又叫玄器或朱宣。因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因他能继太昊之德,又称少昊。少昊初居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后迁青阳(今江苏省泗洪县青阳镇),建都奄(今山东省曲阜市),死后葬云阳山(山东曲阜东),故又称穷桑氏、青阳氏、云阳氏。少昊为王时,将其部落分成24个氏族,以奄为中心,分布在今山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与太昊活动的地区相连。他的部落以鸟为图腾标志,并以鸟作官名,设凤凰、鹰、鹫等官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少昊生有四子,叫重、该、修、熙。修和熙都做过水正,死后被尊为水神。以后,其宗支繁衍遍及今江苏和江淮之间地区。少昊王朝晚期,被黄帝打败的九黎部族又开始作乱,破坏了原有的法则,扰乱了人和神的关系,各种灾祸接踵而来,人们生活痛苦不堪,后来在颛顼的帮助下,才恢复了旧有的规矩,天下安宁。传说少昊在位84年,公元前2383年逝世,享年100岁。

  [少昊陵]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四公里旧县村东北的防山上(防山,古称云阳山)。少昊陵建筑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代即“叠石为坟”。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赵恒过鲁,修建少昊陵,叠石固之,并雕刻少昊石像及石栏等。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重修陵墓,用一万块方石修砌而成,俗称“万石山”;“中国金字塔”。陵墓呈覆斗状,下底边长28米,上顶边长9.4米,斜坡高度15.2米。陵顶筑有小庙一座,内供汉白玉石雕少昊像,为宋代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遗物。少昊陵园坐北朝南,明、清两代经多次重修和扩建,现陵园占地面积125亩,古建筑17间,陵前有享殿3间,东西庑个3间。园内苍松翠柏,柯干矢娇,陵前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记事碑和碣碑数十块,门前有清代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建的石牌坊,上额额头横刻“少昊陵”三个大字。

其 他:

    舜帝乃我國上古五帝之一,公元前2372年為顓頊的后代所生,(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載舜約生于公元前2179年)。北方冀州人,姓姚名重華,。舜三+歲時被當時的最高權力機關四岳向堯榮舉荐為帝住位繼承人,號有虞氏,溢舜,史稱虞舜。

    舜帝品德高尚,為人孝慈,舜執政后,講究政治清明,以澤眾生,舜帝的(天下為公),(只為蒼生不為身)等獻身精神,四千多年以來一直為人們贊頌。因此,舜帝在位三十九年,開創了政治清明、百姓興旺、千邦合和、萬民樂業的太平盛世。

    禹生于四川,卒于浙江绍兴。关于禹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另一种说法是,生于公元前2127年,卒于公元前2061 年,享年6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