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科学时报 11月15日 2版 作者:郝炘/编译
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对来自早期欧洲农民骨骼和牙齿的线粒体DNA的首次详细分析表明,这些大约在7500年前将农业带到中部欧洲的农民,看起来对现代欧洲人的遗传构成没有大的影响。这项工作加强了一种观点,既中部欧洲人大部分的祖先是大约40000年前到了欧洲的“旧石器时代”的狩猎者—采集者,而不是在几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来到欧洲的第一批农民。来自德国、英国以及爱沙尼亚的科学家从来自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16个地点的24个早期农民骨骼中取出线粒体DNA,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这24个早期农民中的6个属于一个极为罕见的“N1a”人类谱系。24个骨骼中就有6个属于这个谱系的发现表明,这些早期农民在现代欧洲人口中没有留下大的遗传印记。可能是一小组先驱农民将农业带到欧洲其他地方。一旦农业在这些地方立足,附近的狩猎者—采集者适应了这个新的文化,他们的人数比原始的农民多得多,从而冲淡了外来者的N1a
频率,使其降低到现代欧洲人的水平。
11月10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科学时报 11月11日 作者:田天编译
用太阳周期解释气候波动周期
Dansgaard—Oeschger事件是在上次冰期期间和末期非常有规律性地发生的迅速的气候波动:在距今110000年和23000年间发生23次这种事件,周期为1470年。如果能够识别造成这种周期的原因,就有可能弄清是什么触发了这些事件。过去,太阳作为一个可能的原因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在太阳变化的记录中缺少一个时间为1470年的光谱内容。尽管如此,Braun等人还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它令人信服地将1470年周期解释为两个著名的太阳周期的净结果。这两个著名的太阳周期是DeVries
和 Gleissberg周期,周期长度分别为87年和210年。
10月13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科学时报 10月18日 作者:田天编译
半球的“奔龙”
名为“奔龙”、爪子呈镰刀形的掠食性恐龙,被认为是跟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直到10年前,人们还只知道这个类别的恐龙如Velociraptor只有北半球有,但近年来在南半球也发现了少量“奔龙”化石碎片。本期Nature封面所示为根据实际大小重建的名为Buitreraptor
gonzalezorum的一种“奔龙”,是用在巴塔哥尼亚的La Buitrera新发现的化石重建成的,所发现的化石近乎完整。它是南半球“奔龙”中在地质上最古老的,由于很完整,所以它证明,南半球“奔龙”是在超级大陆“泛古陆”在侏罗纪末期分裂之后与北半球“奔龙”分异而形成的一个不同的分支。
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仍然无法做到
大约20年前,地震学家认识到,圣安德列斯断层的40公里长的Parkfield部分,是他们最有可能获得接近一次大地震的高质量测量结果的地方。他们安装了一个密度很大的仪器网络,来监测一个自1857年以来至少发生过6次大地震的区域。按预测应发生的地震没有在所预测的1993年发生,但监测工作继续进行,2004年9月终于发生了一次6级地震。所记录到的数据显示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地震过程的某些方面,但没有发现任何关于2004年Parkfield地震的明显前兆。所以,可靠的短期地震预测似乎仍然是做不到的,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受到密集监测的地区。
彗星Tempel 1是“冰质尘埃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深度撞击”飞船今年7月4日在其与彗星Tempel
1以超过每小时36000公里的相对速度碰撞之后,就算完成其使命而寿终正寝了。全世界的天文望远镜以及外太空的天文望远镜都在密切关注这一事件,以求获取关于一颗彗星内部结构的尽可能多的信息。搭载在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飞船上的OSIRIS照相机,在碰撞之前3天至碰撞之后10天对该事件进行了连续观测。这次碰撞产生了一个直径为60米的坑,所产生的碎片表明,该彗星是一个“冰质尘埃球”,而不是一个“尘埃雪球”,后一个概念我们更为熟悉。
关于印尼小矮人的更多证据
一种来自印尼弗洛里斯岛的晚更新世的小体格原始人类的发现,引起人们很大兴趣,而将其划分为一个新种却存在争议。现在,关于这个被命名为Homo floresiensis的当地人种的情况有了更多证据。在弗洛里斯岛上一处名叫Liang Bua的地方挖掘出的遗骨包括另一个很小的成年下颚骨,距今已有15000年,以及最初发现的一个被称为LB1的“人”的右臂骨头。新发现的遗骨证实,在距今74000年前至距今12000年前,这里长期存在一个矮子人群,而且说明认为LB1只是一个有生长缺陷的个体的观点是不对的。还有证据表明,这些小矮人知道使用火,知道屠宰一种名叫Stegodon的像猛犸象一样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