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9月1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科学时报 9月2日 2版
作者:田天/编译
关于恒星形成的理论
解释大质量恒星是怎样形成的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由低质量的、更年轻的恒星天体的合并形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它们是从一个环绕恒星的环经过不断增长形成的。后一种理论得到对两个大质量原始恒星周围的尘埃和分子气体环的新的观测结果的支持。“仙王座A”所在区域中的一个有15个太阳质量的原始恒星和“猎户座”著名的恒星形成区域中的有7个太阳质量的Becklin-Neugebauer天体似乎都正处在通过不断增长形成恒星的过程中。
地球冰期循环的时序与原因
在过去的100万年时间里,地球的气候经历了一系列冰期和间冰期,但这个循环的性质(如气温、冰的体积和海平面高度等)和造成该循环的原因我们都不是很了解。Bintanja等人采用一种新方法来推导这些变量的一个100万年的时序。他们重建的记录要远远长于其他方法为这些变量中任何一个所重建的记录。最强烈的冰川期比今天的气温低17摄氏度,地球的大陆冰中的大部分在北美洲。冰川期开始时强烈的变冷作用发生在冰层累积起来之前。这些发现可能会为了解冰期循环的原因提供线索。
地震中造成滑动削弱的原因
我们对地震断裂的动能学问题以及断裂表面形成和滑动削弱的机制很不了解。Chester等人通过测量与沿Punchbowl断层的断裂损伤(圣安德烈斯体系中的洛杉矶县Devil's
Punchbowl公园中的一个200米厚的位移)的形成有关的能量幅度,发现沿一个成熟断层所形成的断裂的表明能量只能解释地震学家计算出的大地震期间所释放的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这说明,热增压和熔化润滑等机制很可能是造成滑动削弱的原因。
能在陆地上运动的泥盆纪四足鱼
泥盆纪(距今约3.5亿年前)四足动物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在泥盆纪四足动物研究中第一个、而且很可能是单一最重要的发现是Ichthyostega,它是一种来自格陵兰的四足鱼,首次被描述于1932年。现在,根据这个原始材料和后来收集的标本,研究人员对这种鱼的化石重新进行了一次复原。新复原的化石与以前复原的化石有根本的不同,它有一个区域化的脊柱,与哺乳动物的脊柱非常像。这个骶前脊柱好像几乎没有侧向灵活性,但腰椎区域有垂直灵活性。这说明,Ichthyostega也许能够利用一种双侧对称的“拖曳”动作在陆地上运动。这种动作可能是为让四足身体结构适应在陆地上运动而进行的一次早期的、最终却未能成功的尝试,这个问题后来被一个与Ichthyostega亲缘关系非常近的四足动物种系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