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专家证实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

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孙湘君夫妇潜心研究古生物记录,证实了与我国气候“缘分”深远的东亚季风的起源——距今约2500万年前,远古地形倒转导致季风生成。

    在地质古生物界负有盛名的国际学术杂志《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近日发表了他们联合署名的论文《东亚季风何时起源——来自中国的古生物记录》。

    关于东亚季风的年纪,不少人有过概念性的推测,但缺乏系统研究。收集和分析了一百二十几个点的植被和沉积物之后,汪品先和孙湘君发现:我国干湿格局的巨变发生在大约2500万年前。在此之前,除了现在的东北和西北、西南和华南的边缘地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区域,那时的西藏是海,浙江反而高耸成山;那时的地形东高西低,所谓“一江春水向西流”。“当时应该是发生过一次'地形倒转’,才导致了东亚季风的形成。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是这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湘君上世纪70年代跟随江西地质队打钻时,在石膏岩盐层里发现了旱地才有的植物麻黄的花粉。为什么现在降雨充沛的地区一度那样干旱?孙湘君和汪品先反复讨论的结果是,和东亚季风有关。

    据介绍,汪品先院士近年来的许多科研工作,都离不开季风这一环。1999年由他领衔在南海进行的大洋钻探,目的之一便是研究季风。1998年成立的国际工作组,今年由他主持发表的总结报告也是研究亚洲季风演变的。面对着当今世界的气候环境恶化,各国都在寻找气候自然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高纬度冰带是全球冷暖的“策源地”。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意识到,太平洋西部的热带同样能决定冷暖,东亚季风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汪品先院士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北大西洋北部是全球气候改变的'开关’,那么太平洋西部便是'引擎’,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