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广州市水文地质概况

special.dayoo.com   2005年1月31日 11:36:45

  水文地质勘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国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50年代初广东省地质局750水文地质队成立。1958年开始,广州市城建委勘测处与该队协作,对全市范围(包括花县)开展水文地质勘察,60年代中期提交了普查详细勘察报告。至70年代,市城建委勘测处和省地矿局水文二队等单位除在广州动物园、花县赤坭等地区开展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外,还对三元里、从化温泉等地热矿水的开发利用进行勘察。80年代,城建系统基本停止承担水文地质勘察任务,仅由省地矿局水文二队、物探大队承担少量水文地质勘察工程。

第一节 水文地质普查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北部,降雨充沛,河网纵横,并分布有覆盖全市的第四系孔隙水和蕴藏于北部广花盆地的岩溶水,水资源丰富。为更好地综合开采利用水资源,查明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1958年起,市城建委勘测处、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对市区及近郊地区的泉水、热矿水和地下水源地开展水文地质普查。其中,地下水源地普查在1966年前基本完成,热矿水普查多在70年代以后进行。市城建委勘测处主要承担第四系含水层和部分泉水的普查,省地矿局水文二队主要进行基岩含水层及热矿水的普查。
  
一、河流

  广州河流水网纵横交错,制流量大,无调节水期,含沙量少,水源条件好。属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水系,境内除珠江是较大河流外,还有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流溪河和增江等。流经市区的珠江,上游接西江、北江,下游与东江汇合。此外,100~1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有30多条(二级支流并入一级支流计算),为叶脉状分布,遍及全境,并分别汇入珠江河网,经珠江口注入南海。由于河流较集中,易造成洪涝。

  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记载:流溪河源出从化县西南流入太平场,经九峰山西南流经钟落潭和龙塘。

  广州市1901~1988年平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年降雨量最小值在1916年只有1113毫米,最大值在1920年达2865毫米,相差1.6倍,故河流迳流量变化亦大。
  
二、泉及热矿水

    九龙泉 同治十年番禺县志已有九龙泉、虎距泉、月溪泉的记载。九龙泉位于广州白云山白云寺旧址,为广州名胜之一。该泉流量在1959年测定为0.32公升/秒。1963年曾出现流量显著减少,水质混浊不清,并一度干涸的现象。

    该泉附近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由于受构造地质影响,产生很多大小不等无规律的裂隙,大气降雨渗入后成为较小的储水层,九龙泉即为该裂隙带的露头处。广州地区在1962~1963年初出现几十年少见的干旱,加上九龙泉的集水面积较少,造成裂隙储水量逐渐减少。1963年6月测定流量为0.102公升/秒。

    白云山苏家祠泉水 该泉附近岩性均为中生代花岗岩,风化程度不一,裂隙较发育,最大宽度为2~3厘米,大部裂隙含水。该处流量最大的3号泉,位于苏家祠旧址东南面山坑中,该泉集水面积为3.7万平方米,在九龙泉和双溪寺泉水均干涸的情况下仍保持10吨/昼夜的流量,泉水具有可靠的补给水源。

    龙归低温热水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竹仔园,27℃等温线范围为1平方公里。储热岩层为栖霞组灰岩,岩溶主要发育在地平面下250~350米之间,溶洞基本无充填物,钻孔单位涌水量1.3~5.0升/秒·米,涌水量最大可达3049立方米/昼夜,水温38~39℃,上覆红层具有隔热、保温作用,为良好地热盖层,当钻孔穿过红层后,一般水温由28℃骤升至39℃。该热水层流量较大,水温高,有一定的开采利用价值,三元里低温热矿水位于广州市北郊5公里处,广花公路西侧。1958年兴建矿泉游泳场。

    该泉的热矿水主要赋存于壶天群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栖霞组灰岩的断裂带及接触带中,上部第四系覆盖层厚5~27米。热矿水面积0.4平方公里,最高水温32.2℃。地下水位±0.02米,降深4.11米时,涌水量为39.426升/秒。属CL-Na.Ca型微咸水,矿化度1.13毫克/升,总硬度6.78~11.77德国度,溴含量1.5毫克/升,氡含量7.5马海,PH值7.6。现已开发为矿泉游泳场及矿泉别墅利用。

  从化温泉 位于广州市东北面从化县境内。地下热水量最高温度为71℃,已钻探成功的开采井有8眼,开采水量达1853吨/昼夜。为无色透明弱碱性水,水质为HCO3-K-Na型,矿化度0.4克/升,由于热水中含有较多氟和射气氡等特殊气体成分,医疗使用证明,对多种慢性病有疗效,现已为宾馆、疗养院等开采利用。

  蝠岗碳酸型矿泉水 位于南海县桂成蝠岗山西侧,产生于中上石碳统壶天群灰岩断裂碎带中,破碎带宽30余米,控制深度250米以上。灰岩上部为白垩系和第三系红层。

  矿泉水埋藏深度为300~600米,静止水位1.50米。降深29.50米时,每天涌水量在960立方米以上。为HCO3-Ca型水,具有较高的碳酸含量,较高的含锶量,较高的矿化度和低纳高钙四大特征,还含适量于人体健康的有益元素,重碳酸根含量高达950毫克/升,游漓CO2含量枯水期为660.10毫克,含水量在不同季节中保持稳定。

  帽峰山地区偏硅酸矿泉水 位于广州市郊东面,矿泉分布广。1984~1989查明除沙田、南湖、龙洞、珠村等矿泉外,还新发现茅岗、汉田、头陂洞、百足桥、白山洞、大源洞、荔枝山等矿泉水。该地区的矿泉水中,除百足桥矿泉水为隐伏壶天群灰岩裂隙水外,其余均赋存于燕山期细粒花岗岩和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构造、裂隙及断裂交汇处。
  
三、地下水源地

    1958~1966年,为了改变广州市单一的地面水源供水状况,开辟地下水源地,市城建委勘测处、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在广州市近郊及花县一带开展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其中广花盆地普查面积为2178.5平方公里,该盆地为复式断块构造,岩溶地下水丰富,具有供水前景。较大的依次为江村、新华、肖岗、雅岗、联和等5个水源地,其开采量丰水期合计为13.110万吨/昼夜,枯水期为11.782万吨/昼夜。

(一)江村水源地

    位于广州市北郊16公里,广花盆地中部,该盆地水质较好,水量较丰富。盆地内为巨厚层状的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并有少量的砂页岩层,在强烈的构造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断裂、裂隙系统。地下水长期的循环与溶蚀作用,在灰岩中形成了极其发育的溶洞裂隙,蕴藏了丰富的地下水源,江村水源地即位于其中的郭塘壶天灰岩条带、双岗壶天灰岩条带及黄榜岭石磴子灰岩条带中。1965年开采量为72000吨/昼夜。
 
(二)肖岗水源地

  位于广花盆地南部,经查明,三元里、肖岗、陈田一带第四系地下水位0.70~3.00米,单位涌水量0.05~0.36升/秒·米,矿化度0.04~0.51克/升,属CL-HCo3-Na-Ca型水,水量较小,无大型供水价值。基岩为灰岩,水质良好,水量丰富,开采量为2.061万吨/昼夜,矿化度0.7~0.26克/升,属HCo3-Ca型淡水,可作供水水源。
  
(三)广州近郊第四系水文地质普查

  1958~1966年查明,在水陆交替堆积地区,上部为淤泥、粘土、亚粘土及中细砂层,下部为粗砾砂类一至二层薄层状或透镜状粘性土,透水性微弱至中等,地下水受潮水影响,水质较差,无供水价值。在山前洪坡积和山间河谷冲、洪积平原地区,含水层为细、中、粗砂(含砾)与粘性土互层或成透镜状,厚度一般为1.50~5.00米,透水性微弱至中等,地下水为潜水与承压水,水质较好,但涌水量较小,无大型供水价值。

第二节 供水勘察
  
一、市区清洁用水勘察

  广州市的剥蚀地形低洼处,砂层分布不稳定,地下水源于大气降水下渗,涌水量较小,不能满足要求;粉土虽含水,但渗透性差,水量更少。在珠江沿岸第四系冲积带,砂层水位受潮汐影响,与珠江河水水力联系密切,水量较大,可满足要求。但由于受地表水下渗污染,且冲积层中富含有机质,水质较差。
  
二、广州航空俱乐部供水勘察

  位于在广州东郊黄村,黄村机场地势平坦,东侧为花岗岩山丘,西侧为车陂河。含水层为细砂、中砂及粗砂,厚0.80米~2.70米,上、下均为粘性土。根据抽水试验及水质分析,管井1号降深3.9米时,涌水量155.52吨/昼夜,总铁0.15毫克/升,总硬度0.62德国度,大肠杆菌2380;管井2号降深3.3米时,涌水量371.52吨/昼夜,总铁0.15毫克/升,总硬度0.42,大肠杆菌2380,锌、砷、铜等含量不超过规定。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现已移交广州航空俱乐部使用。
  
三、广州动物园供水勘察

  动物园附近属低山丘陵地形,第四系以粘性土为主,厚12.81米,分布局限于低洼地段,基岩为粉细砂岩间夹砂砾岩或砾岩。据抽水试验,仅一个钻孔有少量地下水可供开采利用,单位涌水量平均值0.127升/秒·米,每天出水量73吨,矿化度0.2毫克/升,为重碳酸型淡水,水质良好。
  
四、花县赤坭供销社供水勘察

  1976年勘察赤坭圩巴江畔的赤坭供销社附近,勘察区上部为河流冲积层,层厚6~11米,下部7.20米,始为石磴子灰岩,较破碎,裂隙多,其中13.20~13.40米为溶洞。经48小时连续抽水试验(稳定14.5小时),涌水量为406.08吨/昼夜,据水质化验结果,除细菌、大肠杆菌数超过规定外,其余各项均符合生活用水标准,经消毒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
  
五、花县赤坭巴江供水勘察

  1976年勘察。勘察区第四系层厚4~21米,以下基岩为石磴子灰岩,溶洞发育,供水管井在13.85~14.45米、17.85~18.45米、18.80~20.55米为三个溶洞。经连续49小时抽水试验,水位由2.70米降至6.33米时,涌水量为328.32吨/昼夜。经水质化验,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六、花县赤坭缠岗供水勘察

  1977年勘察。该勘察区第四系厚度为10~39米,以下基岩为石碳纪石灰岩,溶洞发育,为亚粘土充填,涌水量224.64吨/昼夜,水质分析结果:PH值7.3,总硬度15.5德国度,属HCO3-Ca型水,除细菌含量略超出规定外,其余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七、花县花东供销社供水勘察

  1977年勘察。当时共完成机钻孔4个,孔深26.75~169.45米。其中仅一个孔有供水价值。勘察区为坡积、冲积平原,第四系层厚13~14米,以下基岩为石炭纪灰岩,在不同深度发育多级溶洞。经49小时连续抽水试验,水位由2.30米降至5.00米,涌水量为241.92吨/昼夜。水质分析结果,除细菌和大肠杆菌超过规定外,其余各项符合饮用水标准。
  
八、槎龙供水勘察

    1979年进行勘察,要求水量200吨/昼夜。共完成钻孔4个,孔深30.75~68.10米,总进尺223.30米。其中3号、4号孔作为管井,孔深分别为63.05米和61.45米。槎龙西侧150米为槎头山,东侧300米为石井河。除西部为坡残积层外,其余为流溪河冲积层。

    经勘察,基岩上部为灰黑色薄层炭质页岩,局部类薄层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溶洞发育不均匀,充填物为中细砂、粘性土及碎砾,透水性不强。经抽水试验,3号管井和4号管井合计水量满足用水要求,水质经处理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已开采使用。

(编辑: 陈晓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