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银川12月16日电(刘泉龙 曹健)岩画专家经初步研究整理认为,宁夏中卫北山地区大麦地遗存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介绍说,这一结果是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的。文物考古学者根据岩画内容、风格、技法、刻痕、色泽、图像保存状况,结合地理学者在凿刻有岩画的岩面上发现的冰川擦痕等有关科研成果,对比已经考定年代的国内外岩画和出土文物,分析岩画图像中反映的狩猎、巫术等内容认为,大麦地的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晚期,距今2至3万年左右。大部分作品产生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少数作品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物考古学者还在大麦地岩画分布区发现凿刻在岩石上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周兴华副研究员介绍说,这幅珍贵的岩画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 这一形象是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是爱和美的女神,也称为生育女神。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把史前石雕女性裸像称之为“维纳斯”。石雕女性裸像最早发现于欧洲,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奥地利维伦多府曾有过实物出土。近10多年来,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在宁夏中卫县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并经初步研究整理发现,中卫北山岩画数量惊人、规模宏大,岩画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岩画核心区大麦地岩画区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山岗遍布、沟壑纵横,人迹罕至。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范围内,山梁山沟石壁嶙峋,排列有序,1000多幅古代岩画就错落有致地凿刻在这些山梁山沟的岩面上,如同一个天然画廊。 周兴华说,宁夏境内的这块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卫北山岩画密集分布的中心,遗存岩画1089幅,展现个体形象达到421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达到180多幅,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规定标准的18倍,岩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密集程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完) 新华网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袁志国、黎昌政)出土了三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湖北郧西黄龙洞又有新的发现,考古专家日前在此发现了第4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骨制品、石器等文化遗物,从而证明黄龙洞不只是一处化石点,而是一处古人类遗址。 黄龙洞位于湖北与陕西交界的偏僻山区,修建中的十(堰)-漫(川关)高速公路正从洞口经过。今年6月至8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龙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相继发现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批重要的伴生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分别为左下颌第三臼齿、左上颌犬齿、右下颌第二臼齿。 从11月底起,考古人员在黄龙洞距洞口约2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枚古人类门齿化石,同时还发现了一批文化遗物。这次发现的10余件石器中,有一件是用该地点尚未发现的玉石制成,考古人员猜测此地古人类可能活动范围较大。从发现化石的地层特征来看,这些化石并非水流搬运至此,而是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 据考古所副研究员武仙竹介绍,这些牙齿化石约在10万年至4万年以前,处于更新世晚期,介于中国早期猿人和中国现代人之间,在全国亦为罕见,保存得比较完整,特征与晚期人类比较接近。它们将和此前全国零星发现的有关材料共同证明:“现代中国人”为“古代中国猿人”进化而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湖北十堰地区先后有梅铺龙骨洞猿人、白龙洞郧西猿人、“郧县人”等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说明这一地区极可能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完) (责任编辑:陈静)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在贾湖遗址发现 距今近9000年 新华网合肥12月16日电(记者周剑虹)中国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酒的证据,更将中国造酒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近9000年。 1999年起,中外考古专学在对河南贾湖遗址发掘出土的数千年前的陶器进行残留物分析时发现,陶器碎片上留有一些沉淀物。为了弄清这些沉淀物的成分,中方将部分陶片样本提供给美方专家进行化验分析,结果发现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葡萄丹宁酸以及古代和现代草药的残留物化学成分相同。另外,残留物还包含有山楂和蜂蜜的化学成分,证明陶器中存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调和加工而成的饮料——“千年美酒”。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国造酒的历史不早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历次主持发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实属“意外的重要收获”。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朱莉·汉森说,这项研究结果“对来自中国的发酵饮料是个令人激动的消息。这是我所知道的科学家从该地区获得的首批证据。”尽管这些陶器的残留物里可能还含有葡萄酒的成分,但专家认为还是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里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研究小组还报告了他们对在河南安阳和鹿邑商周墓葬中发现的密封铜器中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液体的分析结果。(完) (责任编辑:陈静) news.dayoo.com 2005年01月23日 14:44 来源: 中新网 新近发掘的浦江上山遗址,经测试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解放日报报道,这是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县政府昨天向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它将该省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2000年。 据北大文博学院运用碳十四对上山出土的夹陶标本进行测试,其年代距今约9000年至11000年,成为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浦江县黄宅镇南村,考古队先后发现了100多个石球和数十对石磨棒、石磨盘组合,这套工具与原始的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经济模式相对应。在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考古人员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分析显示,许多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观察结果显示,谷粒为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上山遗址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出土的陶器数量少、器型简单,胎质疏松。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但已经出现了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表现出新旧石器过渡的特征。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这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择。相比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它将长江下游稻作文明上溯了2000年。(刘慧)(编辑: 木子 ) 人们一直以为,人的身材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因此现代人要比古代人高。但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家里查德的研究结果却部分地否定了这个观点。他发现,在9世纪到12世纪中世纪初期,人的平均身高为1.73米,与现代人平均身高大致相当,而比后面的17世纪和18世纪人的平均身高足足高出了好几个厘米,后来的人的身高反而比中世纪初期的人低。里查德将他的研究结果在最近一期的美国《社会科学史》杂志上发表。 里查德教授根据此前别人的研究论文的资料,分析了几千具从丹麦、瑞典、挪威、英国和冰岛挖掘出来的古代人的遗骨,这些古代人生活期间在9世纪到19世纪之间。他发现,人类身高在9世纪到12世纪到达一个最大值,平均身高为1.73米,然后逐渐减低,到了工业革命前夕的17世纪和18世纪,平均降低到1.67米,比9世纪到12世纪减小了6厘米之多。一直到了20世纪初期,人类身高才达到9世纪到12世纪的最大值。 里查德教授指出,“人的身高是衡量人得到食物、衣服和医疗救治等根本需要程度好坏的尺度”,因此,在1000年到1200年前的古人,就具有与现代人大致相同的身高,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他认为,在中世纪初期人的身高所以能达到最大值,是与当时地球上的气候温和有关。他估计,当时平均气温要比此前或此后高了2到3度,这样农业收成就好,且人们也可以到更多地方耕种土地,减小了人口密集程度,也就降低了疾病传播的概率。这些条件加在一起,使当时的人们有了较高的身高。 (责任编辑:陈淑君) news.dayoo.com 2004年09月12日 13:46 来源: 深圳商报 大鹏咸头岭遗址考古重大发现:珠江文明产生时间不比黄河、长江文明晚 昨日,深圳惊爆中国考古界重大发现:珠江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碳14”是考古界用于测定考古年代的一个重要物质元素。这次在深圳考古队员的艰苦努力之下,终于在04XTLT3墓坑发现了“碳14”重要物质元素,经大量反复科学测定证明:咸头岭遗址第四次科考中的器物及重要物质元素表明,这些器物是6000年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岭南人的杰作。 北大考古学博士李海荣向记者介绍,这些器物的发现充分说明珠江文明的产生时间及历程一点也不比黄河文明、长江文明晚。 据介绍,第四次发掘的咸头岭器物中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红陶。这一考古结果表明,岭南人在这一时期不但将陶器作为生活用具,而且把它作为代表宗教观念的崇拜物。更重要的是,这次发现的近百件器物是咸头岭遗址中数量最多的一次,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代表了当时文化的最高水平。考古专家在现场判断这些器物有着厚重岭南文化的内涵,个别器物甚至是目前中国考古界中的“异类”,诸如,为何在陶器中出现了众多的波浪形条纹,这是否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咸头岭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何密切联系?还有待于中国考古界进一步破解这些“千古之谜”。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杨耀林介绍,咸头岭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还有4个墓坑需要进一步挖掘,市博物馆考古队将竭尽全力打开尚未破解的诸多“千古之谜”。(深圳商报记者 关键 李怀今 通讯员 候玲雅 实习生 李喜妮) (编辑:空思) http://www.qianlong.com/ 2005-01-28 11:28:25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湖南省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粒被证明是1万2千年前的古栽培稻。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表明,玉蟾岩遗址在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袁家荣介绍说,“这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栽培水稻和陶片。水稻一共发现了6粒,而陶片只有一小片。这枚米粒出土在陶片下面的地层,距离地面1米多深,可以肯定是古代的稻谷。估计是1万2千年以前,属于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栽培稻,甚至有可能更早。”玉蟾岩遗址发现古栽培稻,是“中国水稻起源考古学研究课题”取得的一项重要考古成果。除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以外,课题组的合作单位还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中国农业大学、以色列卫茨曼科学院,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毕士博博物馆等科研单位的专家也参加了课题研究。 袁家荣对记者说,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曾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文化遗物,如石器、棒器、动物骨头残骸、种子,最重要的是当时发现了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和陶器。 袁家荣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标本,是研究农业起源重要的材料。” 玉蟾岩遗址被湖南省道县当地人称呼为“蛤蟆洞”。这个洞穴西北方向有个开口,洞口有石刻“玉蟾岩”。洞口离地面5米多高,大厅宽13米,深7米,面积约100多平方米。 编辑: 伏虎 来源: 新华网 作者: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