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发现人类新摇篮 称气候改变促使人类诞生

news.dayoo.com   2004年10月28日 09:42   来源: 新浪科技

大洋网科技新闻  人们通常都称非洲大陆为人类的摇篮,但俄罗斯科学家最近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雅库特也完全有理由称为人类的发祥地。

  迄今为止,有关生命和理性在地球的出现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全球的科学家还在继续致力于弄清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地又在什么地方?达尔文曾断言,人类的摇篮在地球的热带,过去这似乎已经成了定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非洲发掘到的大量人类化石,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称人类的最早活动遗迹是在东非大裂谷的奥尔杜威峡谷发现的,其大概年代在260万年以前。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达尔文的著作发表之后,德国进化论者莫里茨·瓦格纳于1871年提出一个假设,称人类摇篮也完全可能在所谓的非热带,即地球的寒带存在。瓦格纳特别看重石器,认为只有它们才能确定出现首批原始人的相对年代。

  这两派说法直到今天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次是从俄罗斯的雅库特传来消息,当地的科学家在一个叫狄林格-尤利雅赫的小地方发现了约320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址,从年代上说这完全打破了奥尔杜威的纪录。

  一个新纪录的诞生

  狄林格-尤利雅赫的原意是“蓝色的小溪”,多少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条水大而深的河流(今勒拿河)的缓坡河岸,但长时间来河床深入地壳100多米,结果河流沉积便成了高130米的小丘。从雅库茨克溯勒拿河而上约140公里,便到了狄林格-尤利雅赫。这里是一块长满小树林的平地,上面还能看到不少过去考古发掘留下的沟壑和土坑,这次重大发现便起始于此。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一次,批地质学家来到狄林格-尤利雅赫,在一块最高的台地上打了一口探井,他们本意是想获取一些关于此地地质史的资料,没想到从井底弄出来一些颅骨碎片。考古学家闻讯赶来,通过发掘又在这个地区发现了4处约3千5百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椁墓葬,在其中一具石椁中发现了一块还保存有明显缺口的燧石,很显然是用这块燧石打磨过用来制造石器的刀形石片。据初步推算,这块燧石的年龄得有3万5千年。紧接着,考古学家们又发掘到一批古代的石英石物件,其中有石砧、石锤和石片。奇怪的是,这些石件从其外表大大有别于先前在雅库特一带找到的其他古代人工制品。这种最简单的砸石工艺只有石器时代最早期才有,不要说美洲和澳洲,就是西伯利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都没见过类似的石件,倒是跟东非大裂谷奥尔杜威文化各村落遗址的石器有几分相似。

  考古学家挖遍了狄林格-尤利雅赫约4公顷的土地,又找到了25堆原始劳动工具。它们就散落在古代工匠当时撂下的地方,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言的“in site”。在深达半米的河沙层中,还发现了不少经过半加工的打磨痕迹犹存的河卵石和砾石。看来,这就是当时的露天作坊,工匠在这里打造各种辅助器具、刮削器、石刀和石斧。

  俄罗斯科学家是这样来判断这些石器的年龄:他们首先断定,最早的河流冲积层形成于2百万年前。既然相关文化层位于河沙之下,则说明通过人工手段未必能将加工好的石头弄到古代沉积层里面去。由此可见,他们在狄林格-尤利雅赫的考古新发现年龄绝不会低于2百万年。然后植物学家再去对植物的孢子、种子和花粉进行研究。最后在他们所取得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一个轰动性的新闻:狄林格-尤利雅赫考古新发现的年龄在250万年至320万年之间。这么说来,非洲奥尔杜威260万年的纪录已被打破。

  考古和地质形态学的年龄指数本来毫无依存关系,这次却完全吻合,因此其结果相当惊人。这个年龄不但不能纳入东北亚旧石器时代范畴,也与除非洲外的整个世界的旧石器时代无缘。更使人吃惊的还在于,从其冻土表现形式来看,狄林格-尤利雅赫的先民得生活在像现在雅库茨克的极度寒冷环境里。

  无论在野外和实验室,还是从图书资料以及与同行的争论中,科学家们都在寻求下面一个答案:人类就诞生在北半球61度的极度恶劣环境里,这可能吗?可是这恰恰是今天得出的答案。

  是气候的改变促使人类诞生

  现在已经没人怀疑那些石英质物件是经过了人类加工,可对所提到的它们的年龄几乎没人把它当一回事认真考虑过。俄历史学博士尤里·莫恰诺夫说,人们感到吃惊的还不是年龄问题,而是该文化遗址地处北半球的寒冷地带以及他们对当时比现在的雅库特还得冷许多的推论。如果这样的遗址是在非洲或别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找到,那大家就没话可说了。

  莫恰诺夫认为,多半是在1千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北亚一带的气候同今天的赤道非洲相似,到处都长着适合于灵长动物生活的森林,这也适合各种大猿生活。不过后来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冰雪期的到来,它们所面临的是饥饿和寒冷的考验。不管这有多不可思议,可正是气候的改变逼得很多灵长动物变换生活方式和加紧活动。从现在所积累的知识来看,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在最后这3百万年间,雅库特中央地带的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能人”(Homo habilis)也正是多亏雅库特的严寒才变成能人,因为他们得为了生存而斗争。

  为了活下去,灵长动物在严寒的情况下就得多动脑子,得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原先生活在常绿树上不愁吃喝的动物如今遭遇了寒冷,不得不学会在地上行走和吃肉。严寒使中新世的大猿变成了有理性的两条腿猛兽。比如说,过去中新世类人猿为了敲开坚果而砸扁和打磨的石头如今变成了猎取动物食物的武器。

  可非洲的气候也同样地从来不会变冷,因此非洲土地上永远是冬夏常绿,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故乡永远都不会出现严寒和缺吃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类人猿也就不会下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走姿态和生活方式,不会去打制石器来杀害别的动物。

  因此莫恰诺夫说,非洲的人类摇篮绝不是惟一的人类发祥地,狄林格-尤利雅赫人类化石的发现迫使他们不得不对人类起源北亚和中亚说以及极度严寒环境对人类诞生及其文化形成的良好影响加以认真研究。但是要想确立人类“非热带”起源的学说,还得用在北极地带其他地区所获得的野外考察结果来对已取得的资料加以印证,俄罗斯的考古学家目前就正在做这项工作。很有可能将来会把人类摇篮定在近千万年来有些寒意但还不致冰雪覆盖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应首推今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中国北部和西伯利亚中部高原,狄林格-尤利雅赫久就正好位于该高原的东南部。 (粟周熊)

280万年前超新星爆炸导致地球产生人类

news.dayoo.com   2004年10月27日 09:13   来源: 新浪科技 

大洋网科技新闻  据外电报道,据澳大利亚与德国科学家最近的研究结论显示,大约280万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炸很可能是导致地球上出现人类的一个原因。

  在对太平洋东部海域海底沉积层进行长期研究后,澳大利亚科学家与德国科学家日前得出了上述结论。这两个国家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太平洋东部海域的海底沉积层中包含有史前地质变化的一些“痕迹”。科学家们最初的研究在北纬9度、西经146度、深达4830米的海底展开。

  早在1976年德国考察船就在那里取回了锰铁沉积物样本,这些沉积物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内仅增加数毫米。研究人员发现,在约28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层中有着含量极其丰富的铁同位素,这种物质是不会自发地出现在地球上的,而应该是超新星爆炸的产物。

  研究人员根据这种物质在海底的沉积数量断定,当时发时爆炸的超新星与地球的距离只有数十个秒差距(秒差距:测量天体距离的单位,相当于3.26光年)。在此后数万年时间里,爆炸产生的宇宙微粒对地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宇宙辐射的密集度增加了15%。专家们认为,爆炸使得地球底层大气中布满了浓密的云带,它将地球裹得严严实实并阻碍了太阳光辐射到地面。  

  这一灾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气温度骤然下降,导致北半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冰川期,而非洲地区则变得草木旺盛、动物成群。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对250万年前远古人类祖先的出现产生重大影响。(久亮)

香港旅美科学家: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新华网-科技新闻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黑斑,黑子多少与地球关系密切。香港旅美宇航科学家翁玉林认为:1644年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消失关系密切。

    翁玉林指出,黑子出现会改变紫外光和能量,黑子愈多紫外光愈多,黑子愈少地球天气愈寒冷。他发现,在明朝灭亡前后约70年,太阳黑子消失。那时候欧洲出现小冰河时期,中国则气候突变,天灾令农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灾,农民不会因小事而造反。天灾同样在满州出现,迫使满州人四出讨伐,既为土地也为食物。”他相信,在复杂的政治氛围外,太阳黑子引发的气候巨变,是促使明朝政治巨变的幕后原因之一。他还发现,盛世时必定风调雨顺,例如唐朝初期;但朝代衰亡前一定气候恶劣,雨水少又寒冷,冻死农作物,饥荒连连,令革命一触即发。

    他还说,地球在1.5万年前,摆脱冰河时期逐渐暖和,但1.1万年前突然变回冰天雪地,疑因北方冰块全数融掉,产生的水却无法下沉,中断海洋的冷热对流后,能量无法输送到北方,北方因而冰冻了1000年。“这过程没可能在一周内发生,除非地球与小恒星相撞,但这样人类也死光了。”

    翁玉林刚获得美国太空总署(NASA)颁发的杰出科学成就勋章,现任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讲座教授。他由17日至月底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翁玉林中学时在香港新法和皇仁书院念书,受杨振宁夺诺贝尔奖影响,毅然赴美国投身物理学,转而专攻太空科学。(陈晓钟)

(责任编辑: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