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改进行星形成理论:诞生需要上亿年

news.dayoo.com   2004年10月20日 01:05   来源: 新京报

大洋网科技新闻  据美联社19日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近日所作的一次观测表明,宇宙中的气体发生剧烈活动后,那些细小的尘埃由浮尘渐渐变成地球大小的行星需要上亿年,而不是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的1000万年。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地球中的行星是大气中的浮尘围绕小行星按碟状轨道运行时不断增大并形成块状物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块状物会形成山脉,形成最初的行星地貌。

  以前的一些理论认为,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00万年。然而,新的发现表明,行星形成的过程也许会更长一些。美国宇航局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有些1亿年到2亿年的行星周围还环绕着耀眼的光环,这表明这些行星的地表还依然发生着剧烈的活动。

(编辑: 木子 )

    太阳系据认为形成于距今45.67亿年前。在这之后的1000万年内,原始地球已经聚集了地球目前质量的64%,此时可以认为地球“胚胎”已经成型。地球形成过程基本结束的标志是月球的诞生。这一事件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后3000万年左右。月球可能是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撞击的产物。

揭示地球最初5亿年的奥秘 我科学家率先测出43亿岁带壳锆石

科技日报    本报北京2月9日电(记者于莘明通讯员曹菲)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共建中心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刘敦一今天透露,利用自身拥有的高灵敏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利用离子流轰击样品产生二次离子流,并对其进行测量)质谱计,测出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第三粒,也是地球上发现的唯一一粒保存了增生壳、老于43亿年的锆石(一种性能稳定的矿物),为了解地球形成后最初5亿年中的奥秘,找到一把金钥匙。

  地球至今已有45.6亿岁。由于此前没有找到老于40亿年的陆壳岩石,地球在形成后最早5亿年中发生了什么,一直是个谜。此前澳大利亚学者发现的老锆石均为单个的碎屑颗粒存在于比锆石年轻很多的沉积岩基质中;发现的两颗老于43亿年的锆石,均已破碎没有保存原有的增生壳。因此,得不到任何有关老于43亿年锆石从43亿年前到36亿年沉积岩中的漫长经历。

  这次对由美国的约翰?瓦利教授、阿龙博士和澳大利亚西蒙教授带来的出自澳大利亚的115粒锆石与刘敦一教授合作作了定年,其中找到一粒290×115微米的锆石,呈“自”形,有15-30微米、年龄测定结果为36-37亿年的增生壳,核呈熔融和港湾状。对核的分析结果为4323百万年到3950百万年。此粒锆石带回到澳大利亚科亭理工大学用同样仪器测定获得一致结果。

  专家说,一粒锆石晶体内有不同年龄组分,对于老于40亿年的锆石是常见的,原因尚待研究。但过去有人认为这些锆石生长于“不连续的”岩浆事件,这种事件与陨石撞击有关。

  如今地球上最老陆壳残余和澳大利亚最老岩石间“缺失”的锆石终于有了记录,地球形成后最早5亿年的那段神秘之门已经打开。
  
    来源:科技日报

科学家找到能揭开地球最初奥秘的锆石    来源:央视国际

  CCTV.com消息(现在播报):我国科学家和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最近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测出了一粒43亿岁的完整锆石,这一发现能帮助科学家找到地球形成之初的奥秘。锆石是迄今能在地球上找到的唯一一种40亿年以前的物质。

  目前地球上发现的老于43亿年的锆石只有三粒,但此前发现的两粒均已破碎。科学家介绍说,过去地质上一直认为40亿年以前的地球是一片高温的岩浆海,
一些锆石发现后,科学家提出44.5亿年前到40亿年前的地球已经存在了水和岩石,是一个冷地球。这粒锆石的发现为地球早期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证。

从最古老岩石获得关于地幔分异的证据

    位于西格陵兰Isua的35公里长的突出地面的岩层中含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38亿年左右。现在,对这些岩石中一种已经耗尽的同位素(钐-146)的衰变产物(钕-142)所做的超精确测量,为大约45.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后的最初几亿年间地幔所经历的明显化学分异提供了清楚的证据。最新型热离子化质谱仪所具有的高精度使得这项工作成为可能。新的数据与地幔分异的平均时间为44.6亿年的结论是一致的,可能反映了地幔在陆地形成最后阶段的分异。 (科学网 选自英国Nature杂志,2003年5月55日出版,田学文/编译)

造星不需百万年 大行星形成只需要几百年《信息时报》

    电脑模拟图,显示类木行星形成的过程

    据英国媒体2002年11月28日报道,利用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和演示,天文学家们得出结论,一颗新的同木星性质相似的巨型行星的形成只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不是以前认为的几百万年。

    以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在恒星形成初期,其外部包围着一圈碟状的宇宙残骸,这些宇宙残骸由宇宙尘埃和气体等物质组成,后来,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这圈碟状的宇宙残骸才逐渐形成了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但是,上周四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一份研究报告称,这些巨大的碟状宇宙残骸,在围绕恒星旋转不了几圈后就会分裂,而破裂后的物质开始迅速聚合在一起,并把气体牵引过去,从而形成了像木星那样外围围绕气体的巨大行星。

    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类木行星的形成过程都会经历这样的早期阶段,否则,宇宙气体和尘埃就会被来自附近恒星的引力拉走并消散。

    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托马斯·奎因在接受电话采访中说:“这种理论也就是说,像木星这样巨大的气体行星,如果不能迅速形成,就不可能再形成了。”

    最近关于太阳系以外类木行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木星形成不是谜(科技之光编译)

    木星和土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的研究者。在11月2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美国华盛顿的两名天文物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木星和土星这两个庞大的星体,集中了太阳系所有固体的93%。和其它行星一样,它们由太阳生成时所爆发出的烟尘组成。然而,由于木星的岩核比地球大上10倍之多,所以生成木星的气体也要比地球高出300倍。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认为一百万年前,迅速消散的气体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积聚如此巨大的能量。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