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考古有新进展 遗址地下发现“异常”
科技之光 来源:人民网
昨天,记者从周口店遗址保护与研究专家论坛上获悉,为期10天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探测显示,在发现北京猿人的周口店地区尚有8处异常带,专家认为这里很可能还埋藏着多处尚未发现的古人类遗迹。
同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昨天也公布了周口店田园洞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在28种哺乳动物化石中,不少动物现分布在北京以南地区,这表明2.5万年前北京比现在暖和得多。
猿人遗址地下还有“异常”
周口店猿人遗址中还有尚未发现的古代化石吗?在昨天的周口店遗址保护与研究专家论坛会上,周口店遗址的物理探测有了一个最新的初步结果:16张地球物理探测后绘成的图像中,有8张显示出地质异常带,其中存在着与周围地质不同属性的物质。专家们不禁眼前一亮:这些异常带里,可能就藏着周口店猿人遗址中还未被发现的古代化石!
今年11月10日到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调与支持下,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龙骨山西坡进行了为期10天的探测,探测范围在面积0.24平方公里的周口店猿人遗址核心区内。这个范围内以前从没有发现过化石。
此次探测周口店遗址所使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手段,与前几日刚公布结果的西安秦始皇陵探测所用技术手段完全一致。
地球物理探测能找到化石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双权介绍,传统的考古发掘用的都是小铲、小锄,还有一些测量工具,主要依靠现场观察、测量来定位出土物的位置。而地球物理探测为传统发掘提供了一个先行阶段:先探测出地质异常带,再对这些地带进行有的放矢的发掘工作。所以说,它是传统考古发掘的先行者。以龙骨山考古为例,探测出石灰岩岩层下方存在堆积体,就可以进行铲锄式的传统发掘。
龙骨山的东部山坡上,目前已经发现了9个化石地点,其中3处发掘出了古人类化石,例如山顶洞、新洞,还发掘出了许多古代工具和动物的化石。1996年,这一带曾运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各个发掘点再次进行地质探测,看是否还存在尚未发现的化石,但是当时没有对外公布探测结果。今年11月的地球物理探测采用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运用了探地雷达穿透地表,探测地质体埋藏的情况;运用了折射地震波法,通过波的折射探测溶洞异常;运用了电法探测,主要是用排列电极探测地下岩石有无电性差异。通过这三种先进的技术,根据探测的数据绘成图像,与周围地质不同属性的物质就会在图像中呈现出不同颜色,而这些“不同物质”很可能就是尚未发现的古代化石。
据悉,这些地质勘测设备都是美国和法国最先进的,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地质考察活动。
据张双权介绍,这次地球物理探测只是显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而周口店猿人遗址究竟还有多少沉睡于地下的化石,答案将在考古工作者今后的不断发掘中渐次揭晓。
2.5万年前北京比现在暖和得多
在昨天的周口店遗址保护与研究专家论坛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还公布了田园洞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田园洞,发现了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等一批动物化石,这些动物现在大多自然分布在北京以南地区。
豪猪化石出现在堆积物的最上层,是这次发掘中发现的离今天最近的动物化石,但也有大约2.5万年的历史。当时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羚羊等动物共存于这一地区,形成一个温馨的动物环境。
田园洞位于房山区周口店田园林场内,2001年春季林场员工在半山腰处发现了一个仅能容纳一人出入的洞口,2001年6月份,林场工人在挖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骨头。2001年7月10日,林场经理田秀梅将一些骨骼化石样品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这些破碎的化石中有鹿、豪猪、猕猴等动物化石,年代比较久远。
今年6月16日开始到8月17日,由中科院组成的田园洞野外队对田园洞进行了两个月的发掘。同号文博士介绍,田园洞的主体是薄层石灰岩,洞口到洞内的距离大约有十米左右,洞内空间较大,洞顶有着一大片钟乳石。洞内的面积将近四十平方米,就像民宅中的“一居室”。研究人员在发掘过程中,连续发现了一批古动物化石,目前已鉴定出哺乳动物化石28种,其中以鹿类化石为主,并有大量的豪猪化石,还有猕猴、猪獾、原麝等动物化石。
最为珍贵的是,在地层中还发现了34件人类化石,这些遗骸多处于破碎的状态,骨块彼此多不连接,有一定的石化,目前所发现人类化石的解剖部位包括:下颌骨(附着多枚牙齿)、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趾骨,有考古专家判断“这些人骨应为一成年男性个体,其身高应有一点六米”。(本版曾于7月8日作过报道。)今年8月,田园洞出土的这些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田园洞人”。
专家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田园洞考古初步有几点结论,包括:通过34件人类化石判断,“田园洞人”属现代智人;田园洞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前,等等。有意思的是,此次发现的一些动物化石,如豪猪,现在只在南方存在,而猪獾过去也只在南方发现过动物化石,还有一种羚羊化石,以前在华北地区都没有发现过,这表明2.5万年前的北京比现在要暖和得多。
另外,田园洞出土的大量骨片中,有不少骨片关节头遗留下来的形状,不像食肉动物自然死亡遗留所致。今年10月,中法科学家分析认为,这些骨片应当是早期人类用石头等砸出来的,但它们究竟是不是早期人类制作的工具,现在还难以判断。
MRBOSH:上面专家的研究得出初步结论:田园洞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前;当时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羚羊等动物共存于这一地区,形成一个温馨的动物环境,表明2.5万年前的北京比现在要暖和得多。
但目前流行的观点则认为,大约在2.5万前全球已进入末次冰期的主冰期,如图。说是要比今天暖和似乎是不太可能。
究竟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羚羊等动物群化石的出现能不能说明比现在暖和呢?
可以用南方广东封开三个冰期动物群化石来对比一下,见下表,动物群中适应潮湿温暖环境的种类不少,如水鹿、水牛、巨貘、中国犀、猕猴等等;但适应于温凉甚至偏冷气候者更多,如金丝猴、大熊猫、德氏野狸、纳玛象、豪猪、黑鼠等等;也有个别是喜欢干燥环境的,如最后斑鬣狗;其余种属多为广栖性。结合测年数据,所属种群 反映的均属冰期气候。田园洞中的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羚羊等动物群化石几乎在封开三个动物群中都能找到。问题是南方的冰期气候未必会比现在的北京暖和?
广东封开县黄岩洞、罗沙岩、峒中岩的动物群化石 (刘尚仁,刘瑞华.广东封开的几种特色地貌.热带地理.2003年3月.第23卷.第1期) |
|||
化石 | 黄岩洞 | 罗沙岩 | 峒中岩 |
灵长目 | 安氏猕猴,丁氏鼻猴,猩猩 | 安氏猕猴,猕猴,丁氏鼻猴 | 猕猴,鼻猴,智人 |
啮齿目 | 黑鼠,褐家鼠,小鼠,华南豪猪,豪猪,竹鼠 | 黑腹绒鼠,库氏小鼠,卡氏小鼠,大林姬鼠,爱氏巨鼠,竹鼠,鼠科(未定种),扫尾豪猪,华南豪猪 | 黑鼠,华南豪猪,扫尾豪猪 |
食肉目 | 大熊猫洞穴亚种,古爪哇豺,西藏黑熊,猪獾,大灵猫,虎,水獭,狐,鬣狗 | 大熊猫洞穴亚种,古爪哇豺,猪獾,西藏黑熊,沙獾,大灵猫,鼬科,最后鬣狗,虎,狐 | 大熊猫,西藏黑熊,鼬科,獾,鬣狗,猎豹,虎 |
长鼻目 | 东方剑齿象,纳玛象 | 东方剑齿象,纳玛象 | 东方剑齿象,纳玛象 |
奇蹄目 | 华南巨貘,中国犀 | 华南巨貘,中国犀,犀 | 华南巨貘,中国犀 |
偶蹄目 | 南方猪,野猪,水鹿,麂,獐,羊,水牛,野牛 | 南方猪,野猪,水鹿,麂,羊,水牛,野牛 | 南方野猪,野猪,水鹿,斑鹿,赤麂,水牛,野牛,羊科 |
食虫目 | 微尾#(鼠旁句),小麝#,长尾#, | ||
翼手目 | 大马蹄蝠,中马蹄蝠,高鼻菊蝠,毕氏菊蝠,大耳菊蝠,鼠耳蝠,蝙蝠(不定种) | ||
铀系法测年 | 136±9 ka | 79±15 ka | 148±13 ka |
气候判断 | 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 | 末次冰期之早冰期 | 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 |
如果豪猪、果子狸、猕猴、猪獾、羚羊等动物群化石所反映的气候属暖和气候,田园洞人生活的年代更可能是在距今4~6万年前的间冰期而不是2.5万年前。据上面所说的遗骸“有一定的石化”(意思是说其石化程度不高),田园洞人的生活年代还可能是在6300~7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
通过南北对比,应该可以确认,封开三个动物群化石反映的均属冰期气候,把发现了三个人牙化石和丰富的动物化石的罗沙岩第一化石层定位于末次冰期之早冰期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封开找到了10~5万年区间的古人类化石。其很有意义,因为在中国地区这区间的古人类遗存在此之前还是缺失的。广西柳江人的年龄可以确定大于6.7或7万年,但它可能会超过10万年,超过10万年的化石在中国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