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探索简结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03.3.22

年代地层单位

岩性特征

分区岩石地层单位

雷州半岛(水文队)

雷州半岛(南颐等)

琼北(1997海南地勘局)



中更新统

北海阶Q2bmc

上部:亚砂土;下部:砾、砾砂层

冲、洪积相北海组

海陆交互相北海组

第三、四级滨海阶地、砂堤堆积

下更新统

湛江阶Q12zmc

粘土、砂、砾不等厚互层

三角洲相湛江组上部

海陆交互相湛江组

海陆交互相秀英组

客路阶Q11km-mc

粘土、砂砾;灰绿色含贝壳细碎屑层

三角洲相湛江组下部,雷南、东海岛下洋组顶部

三角洲相湛江组下部,滨浅海相望楼港组上部



上新统

望楼港阶N2wm

灰绿、浅绿色含贝壳细碎屑层

浅滨海相下洋组上段第二岩组

雷北缺下洋组上段

浅滨海相望楼港下部

滨浅海相海口组含两个贝壳砂砾层

中新统

灯楼角阶N13dm 灰白、灰绿色含贝壳粗碎屑层 滨浅海相下洋组上段第一岩组 滨浅海相灯楼角组 滨浅海相粗碎屑灯楼角组

角尾阶N12jm

灰绿、绿色细碎屑层

浅海相下洋组下段第二岩组

浅海相角尾组

浅滨海相细碎屑角尾组

陆相含煤
系长坡组

下洋阶N11xm

灰白、灰绿色粗碎屑层

滨浅海相下洋组下段第一岩组

滨浅海相下洋组

滨浅海相粗碎屑下洋组



渐新统

涠洲阶E3wmc

松散-半成岩杂色岩组

海陆交互相涠洲组上段

海陆交互相涠洲组

冲湖积相杂色岩组涠洲组

始新统

流沙港阶E2Lc

半成岩杂色岩组

内陆河湖相涠洲组中段

内陆河湖相流沙港组

冲湖积相杂色岩组流沙港组

古新统

长流阶E1cc

成岩杂色岩组

内陆河流相涠洲组下段

内陆河湖相长流组

湖冲相杂色岩组长流组

    二、北海组的成因: 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北海组下部、上部均形成于两次海进过程,下部砾砂层形成于更高温的气候环境(太阳辐射量高),期间海平面较高,降雨充沛,海蚀夷平能力和陆源搬运能力较强,滨海相颗粒较粗;上部亚砂土形成过程气候稍变干冷,降雨减少,陆源搬运力较弱,夷平后的海蚀作用减弱,滨海相颗粒较细。北海组颗粒分选性差与海水多回次的进退及风化作用有关,海相化石稀少可能与后期的风化溶蚀有关。湛江市所发现的温带阔针叶混生的森林-草原植被孢粉组合可能源于冰期沉积间断期或后期(如未次冰期)孢粉的下渗。

氧化还原分带
及Eh值
(V)

在含水系统中的分布

固形物
(mg/l)

PH值

游离CO2
(mg/l)

可溶性SiO2 (mg/l)

Fe3++Fe2+(mg/l)

100SO4/(SO4+Cl)

氧化带
>0.25

 阳江-广海幅基岩裂隙潜水(参考)(绝大多数为下降泉的水样)

20~50

5.5~6.5

5~25

5~20

<0.5

0~10

6.0~7.5

2~10

10~20

<0.3

10~20

弱氧化带
0.25~0.1

 Q2b平原区浅中层水;Q1z台地浅层水补给径流区;孔洞裂隙浅层水

A.50~100

5.0~6.5

15~35

5~20

^0.85~3

50~75

B.50~100

6.0~7.0

15~40

5~30

<0.3

50~75

弱还原带
0.1~0

 Q2b平原深层水;Q1z台地浅层水径排区,深层水补径区,Ew补给区,火山岩区中层水

A.100~150

6.5~7.0

10~25

20~40

^2.4~3.5

40~75

B.100~150

7.0~7.5

5~10

15~50

<0.3

30~50

还原带:弱
0~-0.1

 Q1z台地中深层水径流汇水区;Ew径流区;火山岩低台地区深层水,高台地中深层水

A.150~200

6.5~7.5

5~10

5~30

^2~6

40~55

B.100~250

7.0~7.5

<5

10~35

<0.5

0~10

还原带:
-0.1~-0.25

 Ew径流汇水区

200~350

7.5~8.0

<5

15~30

0.5~12

10~35

 富含有机质浅层水(四会-济广塘)

100~200

5.0~6.5

20~70

15~40

1~20

 

强还原带
<-0.25

 深部径流极滞缓的Ew承压水

350~750

>7.5(8)

0

<30

0

1~15

 较封闭的含炭质的Ew的碳酸水

400~750

6.0~6.5

600~800

<30

10~30

1~15

 Ew较封闭未完全淡化古入侵咸水

>1000

>8.0

0

<30

0

1~15

注:Q2b-中更新统北海组Q1z-早更新统湛江组,Nx-新近系下洋组,Ew-古近系涠洲组;A为孔隙水,B为孔洞裂隙水及火山岩下伏孔隙水;^ 为多个水样的平均
 

用多个民井的浅层水位年累计变化幅度求:
降雨入渗系数α
海边砂堤砂地0.57
北海组(Q2b)平原0.36
湛江组台地(Q1z)台地0.30
雷北玄武岩台地0.32
雷南玄武岩低台地0.32
雷南玄武岩高台地

0.30

全区按面积加权平均0.346
浅层水补给量降雨入渗补给量(万方/天)1115.87
河、库、渠渗漏补给量(万方/天)159.58
浅层水总补给量(万方/天)1275.45
浅层水地下水补给模数Mb(万方/a.km2)63.61
浅层水地下径流模数Mj(减去砂堤砂地蒸发排泄量)(l/s.km2)17.76
浅层水排泄量径流排泄量(枯季测流量×1.327,用后洋,杜陵站分析)(万方/天)416.84
潜流排泄量(万方/天)62.0

越流补给中深层水
(补给面积6297km2)

总量(万方/天)566.34
中深层补给模数Mb(万方/a.km2)32.83
中深层水径流模数Mj(l/s.km2)10.41
砂堤砂地蒸发排泄量(万方/天)152.5
开采量(万方/天)83.85
浅层水总排泄量(万方/天)1281.53
分层补给资源浅层水(万方/天)709.11
中层水(万方/天)374.63
深层水(万方/天)191.71
总量(万方/天)12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