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下游分支的族属及流向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5.9.20

 

F5下游分支的族属及分化 >>>

   对藏缅族群CTS1642来源分析在没有进一步细分前,大多数人认为藏缅族群中的M117来源于西北陕甘的渭河流域。从分子人类学论坛风虎云龙、Yungsiyebu等网友那里得到的细分结果表明,藏缅的M117绝大部分是F5,其中缅系主要是CTS1642,而藏族F5的主体是CTS1642、F438(F316、F1754),并混有Y8389(F666)。很明显,藏族的F438来自西北的炎帝族系,Y8389亦来自西北,但对CTS1642的来源则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本地起源,西南、印缅一带或作为M117、F5、CTS1642的起源地,CTS1642原本就诞生及初始扩张于藏缅地区,但根据藏缅单倍群M117或F5相对单调(多样性低)这一点基本可以否定这种可能;再有,吴安其认为,古藏缅语南部方言的迁移“是经四川到云南的通道进入缅甸和印度”,CTS1642+Y7080的年龄估计在万年以内,其不可能与语言迁移方向反着从印缅迁西南再迁东南,缅甸、西南起源不太可能;二、CTS1642可能与F438同来自西北陕甘地区,只不过CTS1642南迁更早,但现今西北、北方人群CTS1642少见或罕见,无法证明西北可以作为其发源地;三、藏缅的CTS1642可能起源于长江中游地区,但长江中游是荆蛮的起源地,荆蛮常混有M7、M88、M95这些父系单倍群,而缅系即欠缺M7,藏族M7、M88、M95均欠缺或低频,对这种现象,长江中游起源说又难以解释。

   藏缅的CTS1642到底源自哪里?分析认为,还是起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只不过不是起源于荆蛮族群,而是起源于更早期生活于长江中游的彝缅族群。岭南孟苗与侗台祖先人群迁变分析一文曾有分析,代表荆蛮的大溪文化人群是六七千年前才从桂北的孟苗祖先族群那里分出并迁徙到长江中游地区,这过程也代表着荆蛮主体单倍群M7、M88、M95在这个时期进入长江流域,而在荆蛮族群到来及扩张之前,湘西一带已经生活着彭头山人群,由于彭头山文化与贾湖文化有渊源,可判断彭头山人群是O3人群,但没有M7,也没有M88、M95,主体很可能就是O3下的CTS1642。也正是荆蛮人群的到来,迫使彭头山人群一部分迁向西南,给彝缅、藏缅人群带去CTS1642,而留下部分即融合成荆蛮。与CTS1642迁西南相伴随或可能相关的的有:母系A单倍群向西南扩散传承贾湖刻符并演变成古彝文;农耕文化尤其稻作文化向西南传播;古藏缅语南部方言向西南方向迁移(吴安其);云南地区大约在7~5千年前一下子从旧石器晚期文化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在日本人当中,CTS1642占1%左右,并有可能是CTS1642的早期分支(据风虎云龙),表明CTS1642的源头可能在中、东部(如长江中游的荆蛮)而不在西南。

   对远古语言或语系构成作些猜测姑且把早期彭头山人群、贾湖人群、裴李岗人群等所讲语言称作古汉彝语。古汉彝语迁西南,与当地结合形成彝缅语,彝缅语与小矮黑D系融合形成藏缅语(实为彝缅藏混合语),藏缅语后来被西北的F438人群“古夏化”形成现今的藏语。古汉彝语在湘鄂经孟苗南亚语混合同化,形成苗瑶语系;古汉彝语迁北方东部,与大汶口的越人或C3相混,形成原始东夷语;古汉彝语迁西北陕甘渭水流域,与采猎yN狄系祖先相混形成古华夏语。古汉语与藏语存在共享部分但不是底层同源关系,古汉语也从没受藏语影响过,“汉藏”不应算作一个语系。(2016年3月)

   东亚人群常染色体分析为北方汉族的主体源自华中地区提供佐证分子人类学论坛wolfgang等网友认为,东亚人群常染色体体系k值从低到高(2→14),均表现出汉族与土家族最近,其他依次大概是傣族、苗族、畲族、百越及南岛人,而孟高棉族群分离较早。土家族是藏缅语族的一个古老分支,世居武陵山及周边地区,Y染色体单倍群的主体是O3系统,其次是C3,岭南及东部起源的O2、O1比例较低,西北狄系起源的N低频,见>>>>>>。土家族的O3系统最大比例是M134,当中见有F5下游的F316、F666及F46下的CTS53SK1755;其次是P201*;再有就是002611及荆蛮起源的M7。从中判断,土家族起源于岭南、东部沿海以及西北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可能性都不大,很可能起源于华中地区,起源于湘西、鄂西一带,土家族主体从远古到现代一直生活在武陵山及周边地区,他们原居平原,汉人到来时被挤到大山里,当中的F316及F666应来自北方汉族;SK1755见于土家族,CTS53 见于土家族、湖南汉族及西双版纳傣族,可能是F46迁徙北方前就分化出来的南方分支,可为F46起源于湘西一带添加佐证。汉族与土家族在血缘上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均表现出最近或近的同源关系,通过土家族的起源,可判断汉族的远祖应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F5、F46初始扩张于湘西一带。(常染方法的局限性明显,2016年4月)
 

    CTS1642细分支系M117+F5+CTS1642分北支CTS5308与南支Z25929。藏族主要是北支CTS5308(即CTS9713),至于藏族的F5有多少是F438等汉族类型?是否会有Y7080?由于之前引用网友的分型有错误,估计就算有,也要少得多。两广汉族的Y7080已从23魔方数据中得到确认,但Y7080支在西南方向有多大空间?目前只看到傣族有较高比例的Y7080。北汉主要是北支CTS5308(即CTS9713),非常星零,只有0.3%左右,主要出现于西北、华北与华东汉族,因为太过零星,所以不能判断CTS1642起源于关中地区,有人认为与马家窑文化有关是无法令人信服的!马家窑文化还向西北等方向传播,为什么不留下CTS1642人群?日本人的CTS1642是北支下面的S21320,比例不低,约为1%,但共祖年代不足2000年,应该是随弥生人流入日本的,可能与荆蛮三苗有关。在西南方向CTS1642支系很丰富,应该与大山多、河流支叉多、生存空间相对隔绝、人群流动性差、族群毁灭性战争少有关。但西南方向欠缺F5或M117的其他分支,不可能是F5及M117的发源地。

  复旦同学所发表论文的谱系树中看到,在北支CTS5308当中,汉族NA18530支分出最早,其兄弟支再分出藏族-日本人共享支、藏族支及西南藏缅支。年代先后在六千多年前。汉族NA18530支可能仅见于汉族,但汉族人群庞大,不可能只有NA18530这一支,应该还混有CTS5308的其他类型。汉族NA18530分出最早,说明CTS5308不是诞生于少数民族区或国外东南亚,其可以是诞生于汉人或华夏祖先族群,也可以从原先的荆蛮三苗融合到汉族当中。由于0.3%这比例太低,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可以推测,NA18530诞生于早期的荆蛮,后来随三苗联合东夷与炎黄集团大战,战败后留于北方东部,而与其相随的S21320则流向日本,再有后来约4100年前,有“舜逐三苗于三危”,三危位于甘肃,因此长江中游三苗的NA18530就流向了西北,当然还会有更多的NA18530流向华东,相类似,华东的F742就有可能来自于早期的湘地。总之,像0.3%这么零星的东西,拿去证明这种类型古时在某个地区的人群中缺失倒可以,要是拿去作为起源证明恐怕就无法令人信服了,说不定是历史时期迁徙造成的。相关参考见>>>(201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