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拟合依据:一、太阳幅射量周期性变化是导致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的原因,由此,气候(气温)变化滞后于太阳幅射量变化、冰川冰盖变化滞后于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滞后于冰川冰盖变化,但滞后时间难以确定;二、太阳幅射量及格陵兰冰芯δ18O同位素剧烈波动期,最大值及最小值都出现在该时期,对比郝青振等88万年气候变化曲线判断5.2~3.5kaB.P、2.5~1.3kaB.P剧烈波动期主体应从峰值,为暖期;三、西周是小冰期、隋唐是暖期已是基本共识,魏晋南北朝及明清是寒冷期也是基本共识;战国晚期-西汉初及唐末-五代十国是冷期(网上看过有这种说法,应问题不大);四、据张兰生,“宋末至元代中期有一个短暂时期温度稍有回升,从北京物候记载及杭州终雪日期记载推算,温度只回升到相当于现代的水平,虽可相对地称为第四暖期,与以前的暖期在温暖程度和历时方面都不能相比拟。”因此认为,宋末元初应不如葛全胜曲线的那么暖;六、据秦冬梅,南北朝不是该冷期的最冷,南北朝冷期存有疑问或另有原因,如火山喷发等。

    关于战国晚期-西汉初的冷气候,可阅读陈业新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一文。里面也提到,持冷气候观点的有杨怀仁、唐领余、顾延生等,杨怀仁等把战国初年作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变迁的转折点,认为在此前后,我国气候就转变为温凉偏干;唐领余等认为,江汉、洞庭湖地区的降温出现于距今2200年前后,其持续时间在300年左右,降温幅度为2~3℃。另有满志敏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也认为:“战国至西汉初的气候向寒冷方向波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要比现代寒冷,为寒冷气候;西汉中叶开始气候回暖”。 

    中科院谭亮成等得到的黄土高原西南缘乌鸦洞石笋δ18O反映的季风减弱峰值发生在1.19、2.92、3.90、5.49、8.15、9.55、10.52、11.01千年前,另外还有3次3.53、4.90、6.26千年前的弱季风,>>>黄土高原西部季风减弱时间与万年气候曲线低谷相比,大多早1百年,部分早2百年,也有一致。科学家通过C14测年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岷县山那树扎遗址距今已有5270年至5035年的历史,当时有较高的夏季温度和温暖湿润的宜人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