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科学D辑SCIENCE IN CHINA2000 Vol.30 No.2 P.202-208 |
|
珠江三角洲2030年海平面上升幅度预测及防御方略
黄镇国 张伟强 吴厚水 范锦春 江沛霖 陈特固 黎子浩 黄本胜
摘要 综合考虑理论海平面、海平面异常波动、洪潮水位升幅、地形变等因素,预测珠江三角洲203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为22~33 cm.按升幅30 cm计,由水力学和水文学计算,划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讨论洪潮水位的重现期、堤围防御能力、工程设计参数变更、治涝、盐水入侵、滩涂资源量以及综合防御措施.
关键词 海平面 防御 珠江三角洲
1990~2030年这40年间珠江三角洲相对海平面的可能上升幅度,各人的预测值差异较大,例如9.24 cm[1],25~30 cm[2],20~25 cm[3],30~40 cm[4,5].未来数十年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趋势及幅度,主要受4个参数的影响.
1 理论海平面上升值
香港、澳门验潮站是华南潮位序列最长的站,皆始于1925年,逾70年,但两站的记录各有欠缺.香港站1930~1949年缺测;澳门站曾3次迁址,1963~1981年的潮位记录有阶段性误差.我们以1959年为接口,前段(1925~1958年)以澳门站月均序列为据,并换算成以香港海图基准面起算;后段(1959~1996年)以香港站月均序列为准,两站构成72年的均一序列.并且用正、反傅氏变换方法消除小于4
a的周期性波动即高频扰动分量的影响,获得低通滤波序列,再由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出近72年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8±0.1)mm/a.
1.8 mm/a可视为珠江口地区理论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珠江三角洲5个沿海站统一时段(1955~1994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3 mm/a,1.8 mm/a比它小,具合理性.1.8 mm/a与全球背景值具有可比性,例如1.0~1.5 mm/a[6],1.8 mm/a[7],1.75 mm/a[8].与香港大致同纬度的檀香山站为1.5 mm/a(1904~1992年),旧金山站为2.0 mm/a (1855~1992年)[8].从短时段看,香港站地面压实沉降速率为5.4
mm/a (1954~1983年),同期地壳抬升速率为1
mm/a[9], 而相近时段(1961~1984年)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达6 mm/a[10], 故理论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6
mm/a,与1.8 mm/a接近,亦可佐证.
有50年以上的潮位资料,可建立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非线性方程.假设海平面变化趋势是非线性的,并取
(1)
式中,Z(t)为海平面上升幅度,t为时间,
a0~a10为待定系数.
通过适当变换,把式(1)变成多元线性方程:
于是,式(1)可变成:(2)
把香港/澳门站72年的潮位资料序列代入式(2),用逐步回归方法选取对Z (t)贡献大的项并确定其系数,便可得到香港/澳门站海平面变化的非线性方程:(3)
由式(3)可见,海平面变化趋势是呈指数上升的,即海平面将随时间而加速上升.根据式(3)的方程进行逆延计算,1890~1990年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8 cm,速率为1.8
mm/a,20世纪初上升速率为1.7
mm/a,90年代为2.0 mm/a.以1990年为起点,至2030年,按式(3)计算,海平面上升幅度为8
cm,速率为2.0 mm/a.这个值比全球背景值略小.IPCC预测[8],至2100年,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最佳方案为2.0℃(最高3.5℃,最低1.0℃),相应的理论海平面上升幅度的最佳方案为48
cm(最高95 cm,最低15 cm),至2030年的最佳预测为:温度升高0.6℃,海平面上升12 cm(速率3.0 mm/a)[11].
2 相对海平面异常高波动值
由海平面变化趋势方程算得的海平面高度与实测海平面高度之差,反映相对海平面的波动幅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A为波动幅度,Z′(t)为某年验潮实测值,Z(t)
为对应年份由方程算得的值,n为年数.波动值A为正值,代表异常高海平面.珠江三角洲7个代表站的计算结果(1955~1994年)见表1和图 1,河口外3个站的平均最大幅度为6.4 cm,河口内4个站为12.1 cm,反映波动幅度从口外向口内由于径流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增大.
表1 珠江三角洲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异常高波动幅度 |
口门位置 |
站 名 |
最大波动幅度/cm |
平均数 |
口门内 |
三沙口 |
10.8 |
12.1 |
南沙 |
11.9 |
万顷沙 |
15.0 |
横门 |
10.5 |
口门外 |
灯笼山 |
8.4 |
6.4 |
三灶 |
5.6 |
赤湾 |
5.1 |
3 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附加值 海平面上升使河口区高潮水位升高,其升幅并非按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叠加,而可能比海平面上升幅度还要大,这个超出的附加值应计算在未来相对海平面的实际升幅之内.
以外海三灶站高潮位代表海平面的变化,可建立海平面变化与珠江三角洲各水位站高潮位的关系:(5)
式中,Z2为各站高潮位,Z1为三灶站高潮位,Q为三角洲上游马口站的流量;α和β为斜率,C1和C2为常数.α,β,C1,C2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计算而求得.
取近40年来有代表性的190场洪水,按照马口站流量的7个级别,对39个站分别点绘各站与三灶站高潮位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三灶站(代表海平面变化)与近河口站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设海平面上升幅度为△Z1,其对近河口站高潮位的影响幅度为△Z2,由式(5)可以得到:(6)
若三灶站海平面上升30cm,按马口站枯水流量(2 000 m3/s),由式(6)计算出近河口11个站高潮位的抬升幅度(表2).上游枯水流量时可反映海平面上升的充分影响,而另一充分条件则是风暴潮.1993年9月17日珠江口一次特大风暴潮,出现实测最高潮位,而径流为小水年(马口站流量11 800 m3/s).取“93.9”典型年的洪潮组合,用一维、二维不恒定流水力学模型,以海平面上升30
cm为条件,对各代表站的高潮位升幅进行了计算(表2).计算时,地形资料采用80年代以后测绘的1/5 000河道水下地形图,布设255个河段,共截取948个计算断面.一维空间步长1~2 km,时间步长5
min; 二维空间步长250 m,时间步长1
min.
由表2可见,海平面上升使河口区高潮位抬升的幅度,按水文学计算,在枯水流量条件下,各站都超过海平面的升幅,而且有从口外向口内沿程减小的趋势.但是按水力学计算,即使在特大风暴潮条件下,也只有个别站出现超出值.这种差别,不全是计算方法不同所造成,水力学计算的“93.9”典型年流量较大,故未能充分显示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按水文学的计算结果,海平面上升30 cm,近河口站的高潮位升幅将比30
cm还要超出2~5 cm,若遇特大风暴潮枯水年,此超出值可能更大.
表2
珠江河口海平面上升使高潮位抬升的幅度(cm) |
站名 |
海平面上升30 cm |
马口站枯水流量条件下 |
特大风暴潮小水年条件下 |
黄埔 |
32 |
29 |
三沙口 |
31 |
31 |
南沙 |
32 |
30 |
万顷沙 |
32 |
29 |
横门 |
31 |
31 |
灯笼山 |
30 |
30 |
黄金 |
31 |
28 |
横山 |
32 |
28 |
三江口 |
35 |
25 |
黄冲 |
35 |
28 |
西炮台 |
35 |
30 |
4 地形变地面沉降值 广东地区沿着杭(州)-广(州)-南(宁)一等水准测量路线布设有若干条伸至海岸的水准支线.广东境内的水准线长度2
380 km,测点数269个.选取其中沿海地区132个测点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逐点分析,剔除点位不稳或测量误差的数据,分析了重合点的可靠性,尽量选用复测时间跨度长的资料.然后将每个测点的地形变幅度(正、负值相抵的结果)统一归算到粤闽边界的诏安“零点”,得出各测点的地形变速率(mm/a).诏安1966~1986年5条支线各8期重复水准测量表明,地形变速率趋近于零(0~0.1
mm/a).图2是广东沿海以诏安为“零点”的地形变速率等值线图中的珠江口部分1).
由图2可见,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共71个测点中取24个代表性测点,1951~1989年3~5期水准测量表明,地形变沉降速率≥
2.0 mm/a的有10个测点,1.5~1.7mm/a的有5个,1.1~1.3 mm/a的有4个, <1.0
mm/a的有5个.因此,可认为珠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速率一般为1.5~2.0
mm/a.按40年计,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为6~8 cm.
曾报道,磨刀门芒洲岛附近海域的地形变速率达-7 mm/a(1953~1987年)[1,3],呈一漏斗,可能有误.按珠江三角洲地区71个测点,最大沉降速率仅为-2.5
mm/a.磨刀门东岸一个测点为-1.7 mm/a (1964~1989年,2期测量).磨刀门口灯笼山站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0
mm/a (1959~1994年).这些数据都与 -7 mm/a的沉降速率值相距甚远.
5 防御方略
综上所述,1990~2030年理论海平面上升8 cm,异常高海平面波动6.4~12.1
cm,洪潮水位超幅2~5 cm,地面沉降6~8 cm,故相对海平面的可能上升幅度为22~33
cm.
按相对海平面上升30 cm计,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前述,取最能反映海平面影响的“93.9”典型年,对24个站进行水力学计算,并按照最高洪潮水位升幅5和25
cm等值线,可分出影响很小区、影响较大区、影响最大区(A~C,图1).海平面上升30cm,洪潮水位的平均升幅,A区为1.3
cm,B区为18.2 cm,C区为29.2 cm.这可以作为提高沿海工程设计最高潮位的参数.
图1
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范围
图2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变速率等值线图
图中数字单位为mm/a 负为沉降正为抬升黑圆点为测点位置
海平面上升30 cm(以三灶站为代表),取马口站4个等级重现期(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10年一遇)的不同流量,对17个站最高洪潮水位的升幅进行水文学计算,并与现状最高洪潮水位对比,得知重现期的变化:在影响较大区,普遍缩短半个等级;在影响最大区普遍缩短一个半至两个等级,亦即堤围的设计标准要相应提高.
珠江三角洲捍卫耕地万亩以上的堤围,除影响很小区外,有95宗,长度为2 608.57km,其中尚未达到现状设计标准的有1 126.1
km,占43.2%.这些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堤围 (2 608.57 km),既要全部达标,又要按照海平面上升30
cm后最高洪潮水位的升幅进行加高,工程总量为1 752.54×104 m3,需投资21.03亿元.但是1994年6月特大洪水,珠江三角洲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22.18亿元.
影响最大区的4个站(黄埔、南沙、灯笼山、黄冲),现今实测风暴潮最高潮位已经超过设计最高潮位0.8~1.2
m.若海平面上升30 cm,这4个站的百年一遇风暴潮位将缩短为30年至40年一遇.因此,应考虑海平面的升幅提高最高潮位的设计标准.
海平面上升,波能增大导致风浪的波高增大.在现在条件下,沿海工程的设计波高已经偏低,例如深圳机场1991年以来曾两度海水漫堤.若海平面上升30
cm,据赤湾、高栏岛、香港高岛站的计算,设计波高应加大24~27 cm.
目前城市排水口设计高程普遍偏低,应予改订.例如广州市排水口高程标准虽然从50年代的1.73 m(珠基)提高到目前的2.75m.但是,近年高水位达2.44
m,排水仍然困难.深圳市和珠海市的排水口高程仅比平均海面高出1.20和1.24
m,每年有12%(深圳)和11%(珠海)的时间需用水泵排涝.
海平面上升30 cm,取“93.9”典型年,对24个站最低低潮位的升幅进行水力学计算,平均升幅在A~C区分别为3,14.7和23.9
cm,比最高潮位的升幅小.但是,低潮位抬升,必须提高治涝标准,增加电排装机容量.珠江三角洲围内土地中有27.1%为低沙田(高程小于0.5
m,需电排),海平面上升30 cm,其比例将增加到41.9%,即扩大540×106 m2.就固定电排站而言,需增加装机容量10.51×l04
kW,投资14亿元.
海平面上升30 cm,取马口站枯水流量,对37个站进行水文学计算,潮差增大的平均值,在A~C区分别为11,14和17
cm.潮差增大,将使盐水入侵.对3个站(灯笼山、黄金、西炮台)进行计算,海平面上升25
cm,在相似流量条件下,月均盐度增大率为20%左右.但是,6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来水平均每年约增多51
m3/s (1959~1984年),加之口门延伸,径流动力增强,使各站年均盐度降低30%~74%.故海平面上升对盐度增大的实际影响很小.由落憩和涨憩模型计算,以海平面上升30
cm、标志盐度2.0、枯季、高潮为准,八大口门盐水界线(图1)向内推移的距离多小于1.5
km.
珠江口滩涂面积1 378×106 m2,占广东省滩涂总面积的31.1%.其中未利用面积676×106
m2,占49%.海平面上升30 cm,对滩涂资源增长量的影响较小.海平面上升速率按毫米计(7.5
mm/a),而滩涂的淤高速率按厘米计,伶仃洋为2.0 cm/a (1964~1984年),磨刀门为4.2
cm/a(1983~1994年),鸡啼门为3.2 cm/a (1977~1990年),崖门为2.5cm/a(1977~1988年).海平面上升30
cm,滩涂增长量将减少23.4%,珠江口滩涂2030年本来可增长1 003×106
m2,却可能少65×106 m2.
海平面上升30 cm,但口门在向海延伸.取“93.9”典型年,对24个站进行水力学计算,最高洪潮水位的升幅比口门不延伸条件下小得多,其平均值在A~C区分别为0.3,9.3
和18.1 cm.
因此,应逐步实施口门的治导规划,各口门合理定向延伸距离为:磨刀门14 km,横门15 km,洪奇门20 km,蕉门24 km.同时,应陆续兴建五大控制性水利工程:思贤?水闸、马口水闸、南华水闸、鸡啼门水闸、石龙水闸.可调控西江和北江的来水,确保泄洪安全,保证枯季水源,拒咸压咸,改善航运条件,保证东江干流沿江供水.
黄镇国(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张伟强(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吴厚水(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范锦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州 510611)
江沛霖(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州 510611)
陈特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
黎子浩(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610)
黄本胜(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610)
参考文献
1,曾昭璇,李平日,刘南威,等.珠江口海平面上升趋势与地壳运动.热带地理,1992,12(2):99~106
2,李平日,方国祥,黄光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的可能影响及对策.地理学报,1993,48(6):527~534
3,任美锷,张忍顺.最近80年中国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海洋学报,1993,15(5):87~97
4,任美锷.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趋势及2050年海平面上升的预测.见: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8~27
5,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见:海平面上升对中国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7
6,Stewart R W,et a1.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a critical evaluation.UNESCO Report in
Mrine Science.Paris:UN ESCO Press,1990
7,Douglas B C.Global sea level rise.J GeophysicaI Research,1991,96:6981~6992
8,Hough J T,et al.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limate chang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Yim W S.Recent sea level changes in Hong Ko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Tropical
Geography,1997,17(2):173~178
10,Emery K O,Aubry D G.Sea level,land level and tide gauges,237.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7
11,施雅风.全球和中国变暖特征及未来趋势.自然灾害学报,1996,5(2):1~9 |
|